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蹻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栽体、得道主体观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6,(2):37-42
升仙是汉画像石的一种重要题材,其表现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西王母仙界、墓主升仙、仙人生活和仙话故事等几大种类,它们生动地展现了汉人的现实认知、生死观念和宗教信仰。升仙题材画像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流行是在两汉社会经济繁荣、厚葬之风日盛、举孝廉政策推行、墓葬制度变化等基础之上,在当时盛行的阴阳、道教、谶纬和神仙等思想观念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道教长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 ,具体地分析了唐代敦煌地区的道教活动 ,进而阐述道教长生思想对佛教变文讲唱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以及它在变文讲唱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武当道教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5.
汉代诗歌中,生命意识的表现已出现了较为集中之趋势:或感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或忧生哀死、咨嗟不已,或幻想升仙、超越死亡.祝寿之辞,表达出的是对希冀长寿的强烈愿望,也是汉人生命意识的一个方面.汉代的丧歌,更是汉人生命意识突出的体现.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分析,揭示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6.
万毅 《家教指南》2007,(2):93-98
本文通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与早期道教上清派和灵(宗)派中"三一"论的比较,指出《升玄内教经》的"三一"新说反映出南北朝末期道教旨趣所经历的由注重"炼养身形"的"升仙度世"的昔教目的论,向注重"智慧解脱"的"升玄得道"的"内教"目的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得法”与“得道”两个层面,二者紧密关联,但在实践中它们常常是分离的.“法”是方法、用法,“道”是规律、理念;“法”体现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建构自我经验;“道”体现在理论层面,应注重形成教育理念.基于认识论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应先“得法”再“得道”.“得法”重在“得当”,应从“技术取向”的行为训练模式转向“课程理解”的意义建构模式,注重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方法的适应性、变通性与创造性,以达致“因材施教”的境地为“得法”的最终目标.“得道”重在“得理”,即通过教育实践明白道理;“得道”应遵循“基于感性,提升理性,增强悟性”的路径展开,以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教师专业发展从“得法”到“得道”,则要基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过程理性”展开实践以促成其转变,最终达到“得法”与“得道”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克服人生的有限性、实现永恒的生命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愿望。在中国古代,它曾经典型地体现在道教的神仙理想及其长生理论与实践中。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儒道生死观,尤其是道教长生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探讨了西方宗教原罪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了未来科技文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在伦理思想方面,武当道教有道教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忠孝成仙、诚信成仙、行善成仙三个方面,特别在忠孝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武当道教强调积德行善的根本目的是"福寿康宁"和长生成仙.  相似文献   

10.
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道教承袭了原始宗教和道家对生命的忧患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对长生成仙的狂热追求。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唐五代小说及其作者 ,并通过一些表现历史、梦幻和神仙度人题材的作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问世为道教的最终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就其道教特质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家的道加以神化,赋予其人格神的地位与权威;二是构建了道教徒追求的神仙世界蓝图;三是提出了长生之术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3.
元代道教各教派自全真教丘处机起就与士人结下友好关系,形成了道士与士人结交并相互亲敬的优良传统.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不仅表现为元代道士专为宣传教义教旨的词中,也反映到部分寿词中,这充分表明了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对当时士人普遍而又深刻的影响.寿词中的道教意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一种人类自原始时代就开始的因为生命苦短而祈盼长生的心理.道教及其偶像的产生就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一个可以让灵魂永远安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道",佛教的"真如"都是本体。本体具有化万生物的德性,这就是变化能力。万物由道或真如所化生,子禀母性,故人、神、物得道明心后亦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武当武术的文献资料并加以联系对比,结果发现了众多的以武当道教龟神命名的功法、招形名称,反映了武当武术中折射出来的武当道教文化内涵,简要论述了武当道教龟神对武当武术内功、技击方面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武当武术所表现出来的对武当道教门派龟神的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16.
汉代壁画分为前期壁画和后期壁画,前期壁画以道家升仙思想为主,后期壁画在升仙题材的基础上,儒寒思想的体现渐渐增多,题材多样。  相似文献   

17.
《形影神》是陶渊明思想中最复杂的作品,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来源复杂;二是思想表现复杂。二者都与道家、道教甚至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抱朴子内篇>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全书囊括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哲学、伦理、科学和信仰等方面的内容,系统阐述了养生思想和各种修道长生的实践方法,其神仙道教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世修炼,即世成仙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武当山古建筑格局蕴含着产生它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宏大的官署化格局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皇权至上、等级严明的政治伦理意识;山林与园林的结合体现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以玄武修真得道传说为根据构建的格局,则折射出传统成功理念和道教修真教化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有汉一代,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执著地追求成仙,升仙之风一时繁荣。汉画像中,升仙题材有很大的比重。其思想的渊源在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理论来源方面得到了保证.其对汉画像题材充实在描绘仙界情境、表达升仙愿望、想像成仙美好、表现仙人逍遥得到了真切生动、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