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早期小说有着自觉的性别觉醒意识。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滞留在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研究视角上,性别视角作为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被长期延误和搁置了。以“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切入文本分析,种种人性的、政治的、心理的、审美的意义将会得到综合性的彰显与澄明。  相似文献   

2.
把女性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运用到大学语文教育中,使大学语文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增加一个女性主义视角。把培养大学生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用女性主义视角审视教材编写,改变无性别色彩的教学内容。尝试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进行颠覆性文本阅读,通过增加性别视角实现多元化、多维度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贾宝玉形象研究在红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以社会性别(gender)为视角深刻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寓意仍属少数.本文引介目前国内尚未翻译出版的美国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周祖炎教授的《明末清初文学中的双性同体》一书,该书从“双性同体”理论切入,依次从“爱情”“原型”“大观园”视角揭示贾宝玉的双性同体本质,并且上升到道家哲学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层次探究隐合在性别背后的哲学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教授的双性同体研究偏重政治和社会人生的思考,或为国内相关研究带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TVB电视剧中女性题材占据了荧幕的“半边天”,“女人戏”更成为其力推的引领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受到女性观众的热捧。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TVB“女人戏”的文本、生产和受众,“女人戏”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反映社会对女性形象和价值的设定,这些构建在愉悦女性观众的同时,却依旧不能改变其父权的特质。新时代的“女人戏”应正确运用性别视角,促进新女性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分析和解读了老舍长篇小说《离婚》中隐含作者的性别立场,得出了与之前大多数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即隐含作者并不能定性为男性中心立场,因为在小说文本中其立场处于摇摆和变动之中,而非恒定的状态。在运用性别研究方法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以文本对男性或女性关怀的“量”作为衡量隐含作者倾向的标准,而应抛弃静止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其变动的可能性以及变化的过程。提出了“无中心立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思考,指出相比“男性中心”和“女性中心”,“无中心”或许才是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以文本间的嵌合关系来说明文化的集体记忆,是文学批评中的较新理论。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将互文思维带入文学翻译中,在对文本的解读与重构过程中,探讨这一理论对于启发文本转换时对文化内涵的带入或重塑,以期展现出翻译研究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文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强化了作为两性区分特征的"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概念。采用性别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贾宝玉的性别危机——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动荡融合,以审视宝玉所面临的性别抉择危机,揭示小说文本对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二元对立进行强化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互文关系。任何文本之间本就存在互文,每一文本会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的观点。依照此观点,文章对三部黄石矿冶小说《古巷道》、《洞火》和《古铜色》中纷繁的女性形象作互文性分析,并从文本、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出产生互文性的根源。对女性形象的互文性分析,突破了以往对黄石矿冶文学的研究方法,为黄石矿冶文本的研究引入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1928年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引起了轰动,震惊了当时整个文坛,对小说主人公莎菲的评价历年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也同样对整个文坛产生冲击,掀起了一场有关“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的讨论,影响至今仍绵延不绝。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且小说主人公都是女性,有论者就将二者都列入女性文学范畴进行讨论。这里就存在一个对于女性文学认识上的误区。本文试图借助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从写作手法、女性主体意识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指出前者是一部优秀的女性文学之作,而后者是一部女性文学的伪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