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片段] 师:问大家几个问题:卖鱼的人叫什么名字? 生:文中没介绍. 师:多大年龄? 生:文中没介绍. 师:长什么样? 生:文中也没有介绍. 师:性格特点、爱好等,什么都不知道,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卖鱼的人.(在课题周围画上许多小问号)大家看第2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学生读,评价) 师:这一段有几句话?你看一看哪些地方奇怪?平日我们是怎样的.而卖鱼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
教学现场 师:孩子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孙! 师:怎么知道的? 生:主持人介绍的。  相似文献   

3.
师:老师初到太原,就听说山西有两样特产,作为小主人,谁来介绍一下?生:陈醋。师:喜欢吃醋吗?  相似文献   

4.
你听过圆舞曲吗?你知道维也纳吗?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知道什么叫圆舞曲吗?生:圆舞曲是一种交际舞。师:交际舞?圆舞曲是一种舞蹈?生:我觉得是一种交际舞的音乐。师:是的,圆舞曲是一种为交际舞伴奏的音乐。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华尔兹。听过吗?(欣赏音乐)师:听说过维也纳吗?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维也纳?如果能简单地介绍一下,那就更棒了。生:我知道维也纳是个音乐之都,还是花的天下。生:维也纳出了许多音乐家,他们谱的曲子很好听。生:维也纳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师:那里的人非常热爱音乐。生:我知道维也纳有金色大厅,那是很多著名音乐家向往的殿堂。  相似文献   

5.
一课前预热师:第一次见面,相互介绍一下吧!我来自长江和大海的汇合地——江苏海门。你们呢?生:我们是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三小学五(5)班的学生。师:大家互相熟悉了,同学们有没有问题想问我?生:吴老师有多重?师:我75公斤。这是私密问题,一般情况下我是不说的。生:吴老师多大了?  相似文献   

6.
孟兆山 《河北教育》2005,(23):30-30
案例:一、实践师:同学们,从海滩上能挖出什么来?生1:能挖出珍珠来。师:是吗?生2:能挖出活鱼来。师:鱼在沙滩里能活吗?生3:能挖出玉米来。师:是吗?  相似文献   

7.
有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教材"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第一步:巧提问,认识你我 师:初次见面,谁有办法让我们快速认识? 生:自我介绍。 师:是个好办法。怎么介绍既快又好呢? 生:大家写在纸上,老师您一看就知道了。 师:太耗时间了,需要写的时间,还需要看的时间。 生:我们问,您回答;然后您问我们,我们回答。  相似文献   

9.
师:小猴子下山来,首先来到什么地方?生:来到玉米地里。师:你们看见过玉米吗?吃过吗?(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笔画一个玉米)师:玉米地里的玉米长得怎么样?(相机出示幻灯片)生:很多。很大、很漂亮。师:书上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写玉米的?生:又大又多。师:老师悦前半句,看哪个小朋友能帮老师把句子说完:这里的玉米真大呀?(生:大得比小猴子还大呢!)这里的玉米真多呀!(生:多得数也数不清!)师:看到眼前的玉米,你心里会怎样?小猴子看见了,他会怎样?谁能在书上找出来。生:非常高兴。师:谁来学一学当时小猴子的表情?(…  相似文献   

10.
两位教师教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以自然景观的差异创设教学情境,然而两节课学生的反应却不同,原因何在?请看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师:谁能描述一下窗外的景观?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师:若是秋天,应该怎样描述呢?生:秋高气爽。师:东北地区冬季的景观又是怎样的?生:白雪皑皑。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观差异呢?生:由于气候的不同。师:组成气候的要素是什么?生:(在师的引导下)气温和降水。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的气候。教学片段二:师:放寒假了,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师出示主题图,图略)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男孩有34枚邮票,女孩有16枚邮票。师: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票?师:怎么列式?生:34+16。师:很好。34+16等于多少呢?请大家独立思考,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还可以列竖式计算。(生独立思考后,师指名汇报)(1)摆小棒。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根和16根合起来是多少?生:50根。师:最下面的这一捆哪里来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参考》2010,(4):47-48
师:喜欢童话吗?生:喜欢。师:为啥喜欢童话?生:因为童话有趣好玩。生:因为童话能用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相似文献   

13.
《小学青年教师》2013,(7):80-82
师:(出示刘谦照片)认识他吗?生:刘谦。师:干什么的?生:变魔术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流程]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 生:什么谜语呀? 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个成语。 生:什么叫“航空公司”? 师:谁来帮个忙,有谁知道什么叫“航空公司”? 生:“航空公司”与乘飞机有关。 师:可以这么说吧。谜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6.
师:成千上万的蝴蝶到山谷里来聚会,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生先自由读,读完小组内讨论。)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蝴蝶谷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2,(18):30-30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为: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两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18.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受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一片欢笑声中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师:我们以前见过面没有?生:没有。师:你们看见过我的照片吗?生:也没有。师:你们看见过牛或牛的图片吗?生:见过。  相似文献   

19.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谁?玩什么?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 (师板书)  相似文献   

20.
令狐昌和 《贵州教育》2009,(11):44-44,46
案例 片段1 课件出示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人们在坐过山车、小火车、摩天轮。 师:你知道有多少人在坐小火车吗?生:12人。 师: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1:我是一节一节地数的。 师:一节小火车里面有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