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然而受应试教育、网络文化和西方教学的影响,如今的中学生几乎已与国学经典相脱离,在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方面渐行渐远。在价值观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对中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无疑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促进。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精粹,为了让中学生更快更为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文化,把国学经典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国学经典内容庞杂,教学难度较大,如何能够使国学经典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是培养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文化的基本土壤,在国学经典中遗留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面临着危险,尤其是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轻视的态度,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经典的轻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研读文化经典,植入传统文化之根;诵读经典诗文,催生心灵品质之花;汲取名家精髓,塑造理想人格之躯;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魂;等等,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从而让精神升华,自觉地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经典化离不开作品遴选这一重要环节,从文化参与的角度看,这一环节主要是由知识精英通过艺术史书写体现出来的。对于知识精英而言,作品遴选又是彰显其文化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艺术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被改写和重构的的文化史,艺术的经典化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界内部去粗取精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存在于复杂文化语境中的权力博弈过程。正因为如此,必须区分艺术经典与艺术史经典,充分认识每一部艺术品在其经典化过程中所隐匿的文化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在消費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現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经典阅读篇章已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这些经典阅读篇章承载着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彰显民族优秀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精神情操之重任,因而引领学生阅读学习这些经典篇章已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这些经典篇章往往有其特定而深刻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这些文章写作背景的基本了解是他们深入理解、正确把握经典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对这些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速食"文化开始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思考,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不断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经典诵读的教学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也具有了深刻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经典诵读的实施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实施的途径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中学语文的经典诵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作品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将其选编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其深厚的教学意涵和精神价值。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选编情况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阅读体验、探索“红色经典”作品课外阅读教学、立足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将“红色经典”教育渗透每一名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自觉承担、继承、发展红色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更需要造就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文化经典是素质教育的不二选择。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疏忽传统文化,忽略文化经典,就真的彻底断绝了大师出现的可能性,这种教育会使一个民族成为侏儒之群。现代的基础教育不以培养精英为旨归;但是,如果基础教育不能为精英的成长奠定文化基础。这种教育是可悲的。因为这种教育会使一个民族成为奴隶之邦。现代基础教育不以杰出的个人为培养目标;但是,假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掐灭了受教育者“成就杰出”的理想,这样的教育是卑鄙的.因为它使一个民族沦为平庸之辈。现代基础教育不以培养道德人格为宗旨;但是,假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训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人格。这样的教育是下流的,园为它使一个民族成为小人之薮。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具有“文学”和“文化”两重属性.因此.对经典的任何当代或具体化解读其实只是一种立足于“当前”和“自我”的“误读”。由于现时的观念总处于嬗变与更新之中.因此经典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界定。也就是说.经典永远处于人的“确立”之中。后现代的最终本质,恰恰是理性的.它用一种漠然的、否定的方式指证了精神深处的无奈与绝望。因此,后现代主义远非“结果”.而只是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历史语境.它不是“终结”.而恰恰是“开始”。消费时代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更为宽泛的文化秩序,这种秩序让我们跳出了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经典与流行的狭小圈子,从而使我们进入一个宽广的、开放的、永远变化着的经典时代成为可能.也使经典跳出一种秩小的界定,融入众多精神因素与价值因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坚持“大语文学习”,培养潜在高考能力的编辑战略,整合天下优质信息,品读中外精彩文章,指引读写的新方向,指引读写的新方向;经典文化造就精英人才,精彩文章铸成精彩人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树立经典选文的多维度理解观念,能为教师规避经典教学的误区提供指导框架:构建与单元学习任务的递进式和同构性目标;其教学设计须在字字响亮、句句精熟中夯实文化基础,在“有疑而无疑”的探索中提升思辨能力.最终实现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达成学习任务群任务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对人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学经典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目前,许多中学语文课堂都融入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本文对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内容展开简要探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聚焦热点 文化经典阅读题是2007年高考福建卷的一大创新亮点。它将成为考试的一个热点。这一热点考查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受过去十多年的高考指挥棒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在“题海”中沦落为“题奴”,他们对文化经典名著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正被功利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张晓红 《广西教育》2011,(34):19-19
如何让经典文化变得可亲可近,让学生想读、乐读,实现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我认为应该以“乐”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视角来观照经典文化,让其变得可以对话交流,可以情感相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坚持“大语文学习”,培养潜在高考能力的编辑战略,整合天下优质信息,品读中外精彩文章,指引读写的新方向,指引读写的新方向;经典文化造就精英人才,精彩文章铸成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几千年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典文学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学经典诵读在全国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典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措施。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经典文学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语文素材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