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瑞霞 《新闻大学》2023,(3):90-103+122-123
本文以全球公众“上海文化”评价数据为基础,从文化刻板印象理论、媒介竞争理论与意见市场理论出发,通过回归和调节作用分析发现:(1)文化刻板印象是城市形象传播必须面对的既定前提;(2)影响城市评价意见分化的主要力量是互联网,而非社交媒体。(3)从媒介介质角度出发,高程度文字和图片接触反而会降低高互联网使用人群的评价,中国社交媒体高使用人群中的高文字接触者的评价反而不高。  相似文献   

2.
电视步入“男色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晓羽 《视听界》2004,(1):43-44
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媒体对男女两性进行的角色定型化描述,对受众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至深女性扮演的多是温顺、娇艳、性感、依附于男性的情感型角色,是审美的对象;而男性则是果敢、刚毅、智慧、理性的审美主体,扮演的总是社会角色。由星空卫视强力打造的一档全新男子“选秀”娱乐节目——《美  相似文献   

3.
李莲莲 《青年记者》2016,(24):41-42
“女博士”“女司机”“女企业家”“女作家”“女医生”“女继承人”“女强人”等词汇常常出现在媒体中,成为大众谈论和闲聊的焦点,甚至被媒体标签化地赋予了刻板印象.这些词汇顺理成章成了被标记过的语言单位,被大众区分开来,与原本的“博士”“司机”“企业家”“作家”“医生”“继承人”“强人”等词汇构成不对称的语言现象.对这个现象的发展演变,可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和传播学的性别刻板印象理论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周帆 《新闻前哨》2011,(8):48-50
女性在媒体上的形象,通常被描摹为一种依附于男性、被观看的刻板印象,即便在互联网世界中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水女孩"的网络走红,分析互联网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与消弥。  相似文献   

5.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中的性别表现上,针对两性的刻板定型十分普遍,其不仅仅体现在针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当中,同样,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也存在着刻板定型的误区,而这种对两性的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强化,不利于两性多元化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在广告中形象的考察,探究在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因受众对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标签式刻板印象,又有部分媒体对不真实报道的极度渲染,导致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信息公开,医患矛盾中的公众立场逐渐回归客观与理性,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文章将探析湘潭产妇之死中刻板印象的构建以及舆论反转中刻板印象的消解机制,以期媒体能够有效的对刻板印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马燕 《传媒》2016,(12):90-92
用户日益增多的新媒体社交在网络上形成了区别于真实社交的语境,部分受众基于“民意聚合”,在脑海中构筑“想象的共同体”,借此融入社交网络以形成弱势群体的聚合,抒发政治诉求;正向的民意聚合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群文化,但当前社交语境下的某些民意聚合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社交行为,如媒介事件被框架化,人物刻板印象加剧,非理性的表达让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移;对其纠偏,须有赖于官方对公民意识的尊重,媒体对职业道德和责任的坚守,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社会群体、性别等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1.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2.
黄红蓝 《新闻世界》2014,(11):174-175
新闻报道与人类对美的追求密不可分,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一定的审美偏差。本文主要从社会新闻报道出发,认为在女性报道中更易出现此种偏差。在女性报道中,媒体大多聚焦于女性的性别特征或者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并非新闻所需传达的信息本身。  相似文献   

13.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已成为网络用户获取知识常用途径之一,也是网络环境下重要的社交方式。探究用户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刻板印象以及矫正消极刻板印象,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的运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选取知乎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数据资料收集、三级编码等过程,结合图式理论,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社会化问答社区刻板印象内容包含用户属性、平台属性、社会属性3个维度,其中用户属性包括用户水平和使用原因,平台属性包括管理体系和社区氛围,社会属性包括知识问答和社交营销。用户门槛低、内容审核机制不严格、消极现象明显以及软文广告较多是用户产生消极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9):34-43
近几年女性游戏玩家的发展壮大与关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反差。性别偏见限制了女性在游戏文化中的能见度,但也激发女性玩家采取包括性别转换在内的手段来建构性别身份展演策略。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电子游戏玩家出于不同动机,通过虚拟化身来建构与真实性别身份不同的虚拟性别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通过对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男女玩家的这种性别转换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动机,而性别转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文化秩序,为游戏玩家,尤其是女性玩家回避或消解主流性别秩序的束缚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但这种潜力始终是有限的,既有的性别秩序和刻板印象依然主导着游戏文化空间,塑造着游戏玩家的性别认知和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6.
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程宣霖 《新闻爱好者》2011,(10):124-125
现代广告常常创造鲜明生动的广告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电视广告塑造的形象中,既有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统广告形象,也有突破刻板印象的新型性别形象。随着社会发展和两性关系的变化,电视广告的性别形象呈现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现象的关注应注意广告的营销本质以及性别尊重问题。  相似文献   

18.
韩淑芳 《新闻爱好者》2011,(20):124-125
现代广告常常创造鲜明生动的广告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电视广告塑造的形象中,既有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统广告形象,也有突破刻板印象的新型性别形象。随着社会发展和两性关系的变化,电视广告的性别形象呈现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现象的关注应注意广告的营销本质以及性别尊重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1)
大众传媒虽然是传播和导向的有效手段,却经常有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在其中,例如性别歧视。央视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是电视传媒中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特别表演。有趣的是,央视的特殊地位和贴近群众的表演都没有使其脱离社会性别意识的泥沼。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总共三十一届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语言类节目进行研究。上述的研究结果在历史维度的刻板印象、时间维度的阶段划分、空间维度的情节取向以及逻辑维度的追根溯源中反映出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依旧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春节晚会中所体现的社会性别偏见竟然呈增加趋势。新的性别制度应该建立在新的话语之上,结构上的性别平等意识还需得到重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部分儿童图书中存在的女性刻板印象与女性性感化现象侵害了儿童性别平等权.与已经受到关注并积极纠正的儿童图书中女性刻板印象问题不同,儿童图书中的女性性感化问题在全球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女性性感化造成女性的外部和内部物化,造成儿童的生理及心理损害以及性别歧视和偏见.在倡导政府加强儿童图书出版管理的同时,全社会、家长和学校应对儿童阅读进行引导,以抵制女性刻板印象和“性感文化”对儿童的侵蚀,培养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和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