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闫杰 《新闻传播》2012,(4):30-31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不仅有利于记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更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走基层使新闻回归本源;走基层使记者回归服务主体;走基层使新闻媒体提升了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黄燕 《声屏世界》2022,(4):22-23
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带头走基层,是对本单位"走转改"活动最好的动员,为年轻记者编辑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加强新闻战线队伍建设.2022年新春,江西广播电视台负责同志采写的一批走基层新闻作品,集中体现了"把准主题、沉浸观察、讲好故事"的素质能力,折射出对新闻工作者"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3.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每个民生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笔者认为,让走基层成为常态才是"走、转、改"活动的根本目的,特别是《第一播报》这样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关注更多的就是基层,要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走到与民"三同"的常态上来。  相似文献   

4.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各新闻媒体每年春节期间新闻报道推陈出新的常态动作,并成为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力"要求的新形势下,本文结合韶关市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报道的实践,探索如何让"新春走基层"走出来的故事更好听、内容更好看、传播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自中央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的新闻媒体也开始了一场同台竞技。"走基层"是一个契机,为中央和地方媒体搭建了一个平台,这是新闻人比拼功底、切磋学习的好机会。以往,作为地方的电视新闻记者,面对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我们心底总有些不服气。你站在高端上,采访的是国家大事,出好新闻是应该的。而这一回,都是在田间地头,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系列作品中,精品层出不穷,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也让业内同行由衷赞叹!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文从新闻专业的角度阐述了新闻记者为什么要“走、转、改”,强调这是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新闻本义及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并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其他新闻媒体的实践,提出“走、转、改”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9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于新闻人而言,"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笔者以2012一年中央视《新闻联播》的"走基层"报道为例,对其报道数量,报道主题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走基层"报道可能引发的新闻理念革新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王辉腾 《东南传播》2013,(8):130-131
深入一线,接地气、近群众,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寻找亮点、采写新闻,反映芸芸众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喜悦之情,这是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特有资源。而如何忠于职守,变"走基层"为"在基层"、"转文风"为"正文风"、"改作风"为"严作风"?则是新形势下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发挥区域、资源和本地优势"走基层"三个方面,浅析这些优势为"走基层"带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琴 《今传媒》2012,(7):122-123
真正的基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是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新闻媒体如何走基层,必须做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留给群众。当前的"走、转、改"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应从建立常态化机制,杜绝短期行为;关注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关注"大民生";把倾听民声舆情搜集结合起来;把"走、转、改"活动与提高媒体自身素质等等,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着力点,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开始,新闻媒体的走基层报道如火如荼。然而,部分走基层报道呈现出新闻要素缺少、静态生活展示等非新闻特征,这与走基层报道的初衷相去甚远。让走基层报道"走"得更具新闻性,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深入基层一线,紧贴群众和基层生活,通过实践感悟,撰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为新闻战线带来了清新务实之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提升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正确理解走基层对记者工作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2011年开始,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个个普通百姓上了报纸、电视的主要版面,成了新闻的主角,很多新闻少了匠气、多了朴实;更多的记者通过基层这个大课堂,更加懂得了如何才能写出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广大媒体人认真贯彻落实"走转改",整个新闻界面貌换人一新,贴近百姓生活的好新闻也是层出不穷。但是"走转改"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走转改"应该成为一项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这是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新闻新闻工作者寄寓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赋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黄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从2017年开始以"新春走基层"大型新闻采访行动为抓手,转作风、改文风,努力践行"四力",强能力、出精品。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成了黄石城乡百姓每年新春收到的鲜活礼物。特别是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蹲点贫困村》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4.
于晓娟 《新闻世界》2013,(12):154-156
记者走基层是对新闻记者的一次历练和对其职业素养的提升。记者走基层要深入一线,将新闻写在大地上,走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本文试从实践角度探寻记者走基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记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切实之举。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只有常走基层、蹲点基层、接近地气,才能正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才能挖到新鲜生动的报道素材,掌握运用好群众语言,才能将党的声音传递给群众,把群众的心声带给党,真正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媒体"走基层"活动的本质内涵入手,深入探析活动对媒体实现社会责任所提出的要求。"走基层"要求媒体在新闻工作中通过深入基层、提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文关怀,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17.
锤炼“脚力”,使新闻真实接地气;锤炼“眼力”,捕捉新闻核心价值;锤炼“脑力”,拓展新闻深度;锤炼“笔力”,提升新闻高度。本文从全面增强“四力”的角度,以辽宁《葫芦岛日报》获奖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对新闻媒体实现精品生产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究分析,供媒体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国范围内新闻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围绕创新党报宣传、打造精品力作的目标,组织所属媒体的150多名编辑记者,先后走进100多个社区,500多家企业,600多个村落,刊发了来自基层一线生动鲜活的新闻稿件1400多篇(幅),其中有80多篇报道受到市领导的批示肯定,有50多篇稿件在省市获奖。在第29届(2011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中,本集团3件作品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均为"走、转、改"作品),成为历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市州报获得一  相似文献   

19.
2011年8月9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立即派出多路记者,率先推出了"走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并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栏目中集中播出。笔者以央视新闻频道的"走基层"报道为例,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即:报道的常态化,采访、播发的规模化和表现手段的纪录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走基层"报道可能引发的新闻理念革新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就必须深刻认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本文从走基层入手,阐述了新闻社会价值的提升离不开"走转改"这一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