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一、如火如荼的国货运动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开始大量涌入中国,逐步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由于洋货的美观实用,价格也不断下降,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喜爱,人们纷纷弃土货而选择洋货,有的品种已经完全取代传统土货。这使洋货的销售市场迅速扩大,进口数量持续增长。以洋布手帕为例,1859年由上海口岸进口约9万打,1869年时增为10万打,1879年  相似文献   

2.
张笑 《编辑之友》2016,(8):99-103
只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就有跨文化传播.而清朝末年开始的跨文化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留下过浓墨重彩 中国近代广告借助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例证.我们既可以看到洋货广告的“本土化执行”——洋货广告中融入大量中国民俗、历史文化精髓,并采用中国本土形象代言广告;又可以看到国货广告的“全球化思考”——国货广告中所反映出的西方文化元素的浸出以及西方文化对国货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勇 《传媒》2023,(14):83-8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货运动发展的上升期,国货广告遍布于大众报刊。本文选取1921年至1931年间《滨江时报》中具有代表性的国货广告,结合国货宣传的相关专栏、新闻、言论等内容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滨江时报》的国货广告与国货宣传,是对国货运动的积极响应,为哈尔滨民众构建了以爱国为名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4.
蒋建国 《新闻大学》2013,(1):113-118
《上海新报》广告代表了早期中文报刊广告的较高水平,其刊出的大量洋货广告,展示了洋货消费的大众化进程,尤其是一些西方奢侈品广告,体现了有闲阶层的崇洋之风,而一些娱乐广告,则反映了西方休闲方式的深刻影响.这些不同类型的广告,对于探究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过程具有历史见证意义.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泛滥致使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破产,危害民族利益,甚至危害到民族存亡。在此背景下",国货"观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把国货的兴衰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抵制洋货、消费国货成为中国人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朱小羽 《青年记者》2017,(32):119-120
国货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在1933年到1935年达到高潮,被称为“国货年”运动,而《申报》作为旧中国最负盛名的一份商业性报纸,以其优质的内容、开阔的眼界、精准的定位,以及适应时代背景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赢得读者的喜爱.为适应当时上海经济信息的需求量,除去商业广告,《申报》报道了大量的经济新闻,详见于各版的消息、专题报道以及副刊,成为当时“国货年”运动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訾小南 《新闻世界》2014,(7):213-214
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香烟广告被赋予了大量的女性意义,通过各种画面来展现不同的女性形象——权力、财富、身份等等信息被表征出来,"国货"与"洋货"的广告竞争中,吸烟的功效被夸张地渲染。经过香烟广告对女子吸烟行为的过度宣传,女子吸烟除了具有追求享乐、体验幸福的功能,更被赋予了摩登、时髦的意味,这种行为既符合交际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性美。  相似文献   

8.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申报》的戏曲广告与早期海派京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报》的京剧广告是中国近代传媒上最早的戏曲广告 ,海派京剧是北京以外最大的京剧地区流派 ,《申报》的戏曲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二者的良性互动体现了近代传媒与新兴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洋货本身体现了被压迫的事实,被深深地打上压迫与反压迫的烙印,因此抵制洋货成为爱国的表现,使得"国货"一词被社会各界提倡并接受,其后发展成如火如荼的国货运动。  相似文献   

11.
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美查办《申报》是其商业活动的继续。戈公振说:“美查虽为英人,而一以盈利为前提。”言外之意,《申报》不是宗教政治报刊。《申报》自己也坦称是为谋利而开办的行业。广告是营利性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自然也成了《申报》的一条重要生命线。为此《申报》人倾心设计广告形式,完善广告内容,从广告的图画文字到排版色彩到措词创意皆精心完成,效果在众刊中首屈一指,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正如徐铸成所言:“在我幼年的穷乡僻壤,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是窥探特定时期女性社会形象的窗口,对女性的社会认同的形成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申报》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其广告塑造了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成为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与角色标准。本文以《申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其意指的深层内涵来探究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及世俗观念中对女性的认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伟 《新闻世界》2012,(7):205-206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对《申报》中广告的研究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本文搜集了2009至2011年《申报》中广告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视角和内容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未来的新闻史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竹平广告理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新闻大学》2000,(1):65-67
张竹平在申报史中是一位关键人物。1913年秋张竹平接替席子佩,任《申报》馆经理兼营业部主任,1914年申报发行量即比1912年增加一倍,1916年达到2万多份,使申报步入赢利阶段,其中他为广告经营出力不少。这都得益于他的广告理念。然而有关张竹平广告理念的资料和研究很少,故笔者以张竹平进申报的1913年为界,选取1912和1914、1916下半年每月第一天的申报,对比其广告的变化,以此窥得他广告理念一二。  相似文献   

15.
月份牌广告是民国时期极为普遍的一种广告样式,其兴衰起落与中国早期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在考察月份牌广告时,尤需注意到作为民族主义思潮表现的国货运动与之有着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在国货运动推动中国商人将产品广告投放于月份牌的过程中,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想象也被构建起来,并且由于这种投放既带有浓厚的爱国情操,又呈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因而这种民族现代性想象愈见复杂。  相似文献   

16.
白贵 《出版广角》2018,(1):76-77
《媒介呈现、生产与文化透析研究——民国〈申报〉征婚广告镜像》一书研究了民国时期《申报》上征婚广告发展的表征,探究征婚广告镜像中的上海都市文化.作者张艳综合运用了广告学、传播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这种多视角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广告史的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7.
庞菊爱 《新闻界》2013,(17):71-74
本文以《申报》西方品牌广告为研究样本,探究西方品牌近代开拓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策略,揭开西方品牌具有强势生命力的本源,进而为今日中国本土品牌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图书广告是近代图书营销传播的主要手段。《申报》既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新闻舆论阵地,也是商业广告发布的重要平台。《申报》上的图书广告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审视近代图书营销的重要窗口。通过考察《申报》图书广告,文章分析了其图书广告的主要策略:折扣低价策略、名人背书策略、热点结合策略、文案创意策略和媒体行程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菲 《声屏世界》2011,(2):95-96
随着《金婚风雨情》、《非诚勿扰2》的播映,以及央视春晚的来临,植入式广告无疑成为了2010年同"围脖"、"给力"一样饱受热议的词汇。植入式广告从《大力水手》中的菠菜植入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国人见识植入广告从《007》中的宝马到《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诸多国货,已从当初的好奇衍变为对国产植入广告的不满。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国产植入广告背后的几个纠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侵略步步加深,中国民众自发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购买国货成为民众自觉的爱国行动。一时间,洋货尤其是日货没人购买。当时国货在广告宣传上颇具爱国特色,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