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谭雁刘晨曦 《视听》2016,(7):161-162
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互联网时代的格局。个人媒体时代崛起,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不仅仅满足其基本的发布信息的工具属性,而且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微博给予普通民众平等的话语权,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考系,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本文主要剖析微博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及其具有的特性和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孙亚靖 《新闻世界》2012,(5):189-190
每年“3·15”晚会的报道,都会受到政府、媒体、企业乃至公民的关注。笔者以新浪网为数据来源,搜集了2007年至2012年这六年来3·15晚会报道的热点问题,并基于框架理论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婷婷 《东南传播》2012,(12):45-47
本文以"中菲黄岩岛之争"微博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微博在民众国家认同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微博舆论增强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微博舆论也存在固有的问题,需要民众自身素养的提高和政府积极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6.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蕊  洪金梅 《新闻世界》2012,(5):124-125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为民众搭建了一个公共意见的交流平台,民众的参与又将微博打造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民间舆论场。面对舆论引导的新变化,一些政务机构利用微博发声,发挥政务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梳理及情感话语分析,考察这两种不同的呈现空间中胡锡进主导下产制的新闻产品及其个人言论在新闻框架、情感话语上的映照关系。研究发现,《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在高频词汇、新闻框架构建及情感话语使用有着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新闻议题上的情感话语倾向映射了媒体定位及社会现实图景;《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情感话语差异适应了媒介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9.
赵淼  孙亚靖 《东南传播》2012,(12):33-36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与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今传播的一大特征。对于微博构筑的网络公共领域,许多学者已从微博议政、阅听人、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析与解说。本文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为契机,以"网络315微博投诉——315即将到来之际,新浪财经邀请您参与微博维权活动"为案例,对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微博参与情况这一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微博平台不但是不同载体信息汇聚的平台,还是不同行为主体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平台,能够鲜活地呈现各种力量的博弈,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生成演化规律的发现提供真实细致的依据。本文以历时性、共时性两个维度,对"校长开房"事件发展过程中微博平台的信息进行提取,呈现推动舆情高涨的因素以及不同行为主体的作用及其对舆论演化的影响,以探析网络舆论生成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一种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特征、极具互动性的网络传播手段,大大增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力量,加速了社会话语权的分流倾向。本文以2011年春节的热点事件微博打拐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微博的特性,以思考其对于公民意识和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公共事务讨论常散布着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归因、情感自由宣泄和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公共空间"的民主商议相去甚远。为理解国内网络论坛的特征和互动模式,本文基于情感框架理论结合质化内容分析方法考察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图片"账号对"北大雕像戴口罩"事件(简称"戴口罩"事件)的讨论。本文研究了微博讨论中地区冲突、归因等各类话语的具体内容与其所带情感之间的关联,以及讨论中情感表达与其他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本文发现,微博空间更似"减压阀"而非公共空间:微博讨论中情感化批评占主导;情绪会扩散;冲突话语触发愤怒并减少对话。本研究对情感框架理论的建构,对理解中国网络讨论空间,对网络从业人员实践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6):53-58
微博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媒体发表言论的权力,成为了高校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型舆论场。论文结合案例考察了微博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生成,提出了四种主要的舆论生成模式:民意蒸腾模式、多元桥节点辐射模式、再中心化模式、自由博弈模式,研究发现校园草根微博、各方意见领袖、高校机构微博是大学生微博舆论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大学生加入到了事件的讨论中,推动舆论形成,对微博公共空间的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往往成为最先爆料新闻事件的主角。本文以微博中讨论的"光山小学事件"为例,观察微博舆论场是如何设置新闻议题的,议题的设置是如何演变的,并剖析演变的原因,最后讨论微博舆论场的演变模式给我们政府和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微博是兼有媒体和社交功能的最具发展潜力的舆论载体,在围观时代,微博所面对的是更开放的圈子,当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其他用户的近况时,其所营造的正是一种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微博围观现象。本文以“在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围观现象中的舆论隐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微博舆论的正负功能,试图给微博围观现象下的舆论生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3年10月31日对韩国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官员的访谈、交流与观察,同时通过对韩国驻华使馆2012年3月16日至2014年5月16日的新浪微博内容、韩国公共外交官方网站信息内容的文本分析,尝试"还原"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所建构的传播框架,并从效果层面分析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的受众框架。本文从长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短期阶段三个时间维度分析了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的开通和运营,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咨询和互动服务,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政务微博又肩负着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理的重要职责。本文试图借鉴社会学中的框架整合理论,从微观层面探讨政务微博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9.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微博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然而,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使微博谣言屡禁不止,对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由此微博实名制应运而生,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试图以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基点,从争议和质疑着手,对微博实名制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微博实名制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