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畅销书后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为其电影、电视剧的卖座打开了通路。本文从小说畅销的缘由,杜拉拉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带来的启示三方面分析了"杜拉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提升畅销书的策划与运作水平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出版业将迎来一个营销时代,图书的品牌将越来越受重视,图书市场的竞争也将空前激烈。在图书越来越强调市场与读者观念的时候,我国的一些出版社开始探索自己富有特色的“畅销书营销机制”,2000年全国书市上40多位名人、多达120余场的签名售书和讲座活动,反映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营销运作,特别是畅销书的营销。 国外畅销书动辄几百万销量让国内出版同行望“洋”兴叹,而2000年全国书市狂热签名售书场面说明中国缺的不是读者而是畅销书,或是先进的畅销书营销运作。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外出版业挑战,提高我国畅销书营销运作水平应摆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各种畅销书营销新方式应运而生,借助网络新媒体营销,打造明星作者助力营销,网络影视图书联动整合营销等新方法层出不穷,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通过近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畅销书出版的案例分析,挖掘畅销书出版营销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君成 《出版广角》2013,(22):44-45
图书销量最终还是取决于图书的质量,营销活动不可演变成"掠夺式营销",这样对出版社的未来发展相当于饮鸩止渴。营销活动伴随着营销成本,实际过程中需要仔细计算,找到图书销量与营销活动的平衡点。畅销书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内容,就要靠有效的营销。应该说,每一本畅销书背后都有一个成功营销方案,它帮助畅销书实现最终价值,带到广大读者的身边。随着时代的发展,营销在畅销书整体策划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成功的营销甚至盖过其内容。而畅销书的营销策略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实际操作方面,一定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卢秋萍 《出版广角》2015,(10):80-81
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传统纸质图书的质量要求反而越来越高,出版社要想打造一本畅销书,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畅销书的营销组合优化呢?笔者通过分析畅销书的卖点,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畅销书的营销模式以及畅销书在未来应选择的营销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就出版社而言,出版者的角色定位一直是"来料加工",事实上,畅销书和其他大众文化媒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制作"而非"创造"出来的。关于畅销书,出版界未作严格的定义,"销量居于头等的书"、"受到广大读者喜爱,销售量大的图书"等等都可作为畅销书的定义。所谓畅销书,也就是指达到某一销量标准的图书。  相似文献   

7.
畅销书由于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它的营销运作色彩一直很浓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营销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营销方式,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精准营销已经成为新的营销趋势.本文在分析畅销书受众特征的基础上,就找准目标读者、吸引目标读者、精细化销售三个环节对畅销书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畅销书是出版社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出版社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在出版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畅销书的打造已成为出版社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从畅销书的营销模式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对畅销书营销通常采用的手段和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为广大出版业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畅销书的诞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没有做任何营销运筹工作,不知不觉就诞生了;另外一种是经过超强的营销攻势,被锻造成为畅销书。翻开历年的畅销书榜,我们不难发现,地毯式营销成就了《学习的革命》、高校直销成就了“无领到白领》、卖场促销使《成功一定有方法》破冰等等。在所有的畅销书中,可以认为,有90%以上的畅销书是经过精心的营销筹划而打开市场,取得佳绩的。仅有不足10%份额的书是源于图书自身的品质、知识点、时效性而畅销。  相似文献   

10.
每个出版社都要不断优化营销机制,促进图书销售,使拥有的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拟从营销机制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畅销书制大凡一个出版社,必定有一些畅销书,这不是出版社自封的,而是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从纯经营角度来看,努力发掘、培育畅销书,确保畅销书更畅销,应该成为出版社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销售排行榜,取前几名确定为畅销书,从营销策划、宣传、推销、发运等各个环节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保证,强化畅销书的销售,最大限度地延长畅销书的寿命和扩大畅销书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