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机集》补遗卷三《与赵王伦笺存戴渊》,近贤或系此文于永康元年初,因为“据《晋书·惠帝纪》伦于永康元年三月,废贾后,诛贾谧,矫诏大赦,自为相国。永康元年四月被诛”(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下册,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1页)。按此说不确,检《晋书·惠帝纪》,赵王伦发动政变在永康元年(300)四月,至永宁元年(301)正月篡帝位,四月失败被杀。然则《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一文不可能作于永康元年初,而应在本年政变之后、称帝之前。  相似文献   

2.
考证二题     
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是否真有其人呢?有的人认为:“罗敷是女子常用的名字,不必实有其人。《孙雀东南飞》也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记载。” 我通过对几条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与传统看法相反的结论——《陌上桑》中秦罗敷实有其人。 黄州市档案馆藏有《王氏宗谱》。《王氏宗谱》记载:“仁,青州刺史,娶秦氏罗敷(邯郸美女也)。赵王欲夺之。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子四:诣、睿、典、融。” 王仁是何时人呢?据《王氏宗谱》,王仁的四子是王融,王融的长子是王祥;王祥的事迹史书有载。据《辞海》,王祥生于公元184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设王融二十岁得王祥,则王融生于164年。又《陌上桑》中说秦罗敷的夫婿“四十专城居”而秦罗敷“二十尚不足”。又王融是王仁和秦罗敷的四子,可推断王仁至少四十六宛得王融。这样,可推算出王仁生于118年左右。《陌上桑》中,王仁四十岁了,秦罗敷还只“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大概十八岁左右。因此,秦罗敷生于14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四考     
一、王羲之的父兄考述研究王羲之,必然要涉及其父兄,然而史书关于其父兄的记载太少,许多疑团难以索解。这里作一些考述。(一)关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甲)王旷的家世和经历据《晋书·王祥、王览传》,王祥之弟王览生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又云:王正字士则,尚书郎。  相似文献   

4.
王祥,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书圣”王羲之曾祖父王览的同父异母兄。《晋书》里,王祥的名字排在晋朝众臣列传第一,可见他地位的崇高。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晋书·嵇康传》记康被诛,“时年四十”;《资治通鉴》将时间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当是依此而定。关于嵇康被诛的时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还见到不同的记载,如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故专门作了考辨。文长不录。又,《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  相似文献   

6.
左思任官考     
吴蓉 《文教资料》2007,(34):14-15
文章就唐修《晋书》本传,王隐《晋书》及《左思别传》中有关左思任官的四种记载,即为司空陇西王泰祭酒、为司空张华祭酒、为秘书郎、为齐王冏记室督分别进行了梳爬考证。认为:左思为陇西王泰祭酒不可信;为司空张华祭酒不可信;永宁元年可能短暂为齐王冏记室督;为秘书郎没有争议,年代应在《三都赋》完成之前。  相似文献   

7.
白崇 《天中学刊》2002,17(3):61-62
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句话简直成了历代对魏晋士族政治的定论。但笔者认为,刘毅这一论断在其所处的时代并不确凿。我们先看一组材料: (1)石苞:“(在魏)县召为吏,给农司马。”参与魏晋禅代,位至大司马,封乐陵郡公。(《晋书·石苞传》) (2)张华:“少孤贫,自牧羊。”参与禅代,并以灭吴功封广武县侯,邑万户。惠帝时进封壮武郡公,为司空。(《晋书·张华传》) (3)石鉴:“出身寒素,太康末拜司空,领太子太傅,元康初为太尉。”(《晋书·石鉴传》) 上述材料中石苞卒于泰…  相似文献   

8.
支遁,东晋名僧,(晋书)无传,生平材料主要见于(世说新语)和慧皎(高僧传)。两书所载虽详,但亦有不少存疑之处,本文据此略作辨析。支遁,字道林,本姓姜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高僧传》(世说新语·言语)往引(高逸沙门传)所载相似,但“河东林虑”作“河内林虑”。按:林虑晋届司州汲郡,汉时则属河内郡,“河东”实为“河内”之误,此处是用汉时旧称。支遁本姓关,出家后始改“支”姓。据(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则支遁所从应为支姓僧人。佛教在汉地初传,并无明显的宗派之别,只是从师徒姓氏相袭的…  相似文献   

9.
潘岳年谱     
潘岳年谱王增文魏齐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一岁潘岳生于本年。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晋十四年即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此年三十二岁,以此推之,潘岳生于本年。潘岳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潘岳...  相似文献   

10.
王拱辰 《增注》第一卷第159页《王拱辰小传》结尾云:王拱辰“……神宗元丰初,累官武池军节度使、彰德军节度使。”其中“武池军”不确。虽然《中国历史人物辞典》(P286)亦作“武池军”,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P593)则作“武汝军”,而《宋诗记事》(P296)、《中国人名大辞典》(P107)、《宋史·王拱辰传》均作“武安军”。查《宋史·地理志》及《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均无“武池军”,亦无“武汝军”,《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武安军”,但解释文字为“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元年(885年)以钦化军改名,治所在潭州(今湖…  相似文献   

11.
《晋书.王羲之传》比起其他人的传记来,是字数较多的一篇,但对王羲之的生平记录得不算详尽。东晋年间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代殷芸的《小说》等,记载了王羲之的许多轶事。将这些轶事进行初步的考订,对研究王羲之的性格和“誓墓辞官”的真相等问题,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自宋以来著作多有载录,其作时应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但在南宋末该书就已经散失、亡佚。现存最早辑佚本出于民国初。从现存作品看,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强玉篇》,唐孙强修订。宋陈彭年等人《大广益会玉篇》之后逐渐亡佚。今从金人书中发现,辑校成书,共30卷,545部,22872个条目。《韵》,辽人佚名撰。原为韵书,今仅存辽行均《龙龛》和金邢准《新修篇海》的注文中。辑录23547个条目,比孙书规模还大。《小学钩沉三编》,有65种书目、两万多条目为《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所没有,《史籀篇》、《姓苑》、顾野王《玉篇》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因政治和地域的原因而迥然不同,琅琊王氏在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晋之际,王导等人引玄风南下,将先进的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齐、梁时期,王肃、王褒先后入北,将南方的典章制度和文学艺术转输到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王寂交游考     
王寂为金源一代重臣,还是金代中期的重要作家,其诗、词、文的成就都很可观,本文主要结合他本人的诗词文以及史书等相关资料,对其交游作一考辨,以使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7.
郭象是我国西晋初期的重要哲学家,郭象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于郭象哲学,我国哲学界大都认为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通过对"郭象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论断及其根据的分析,以及对郭象哲学与王弼、裴危哲学的比较,笔者认为,把郭象"独化论"哲学划入客观唯心主义阵营是不妥当的,其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董方伯 《宜春学院学报》2020,(4):96-100,106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从而说明问题,并且取意不拘泥于《诗》的通行解说,而采用自己的阐释方式。同时,他所引述的诗文大多来自于《大雅》《小雅》,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并往往将诗文引作反驳的靶子使用,证明了他“善与人异”的性格和“疾虚妄”的特点所言非虚。  相似文献   

19.
东晋中宗、显宗前后,是琅邪王氏政治最为强盛的时期。由于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具有长期的政治合作以及伦常婚姻方面的特殊关系,加之“八王之乱”后王导协同司马睿渡江并帮助其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故司马氏与琅邪王氏之间“契同友执”的私人情谊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得以进一步确立。但由于王敦之乱以及琅雅邪王氏之权遇超常,由此也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对琅邪王氏政治的猜忌与不满。鉴于此,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与琅邪王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便成为此时期琅邪王氏政治中一个难以回顾的问题,而上这种矛盾与斗争也是促成琅邪王氏政治自晋成帝以后逐渐趋向衰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郭象是魏晋时期最后一位最有代表性的玄学家,他必须同其他玄学家进行理论对话。因此,他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针对如何回应有无之辨、本体如何为人所用、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他建构了一个有特色的玄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