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其主导原则和核心范畴,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必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实践观"嬗变的基本脉络。从亚里士多德始,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建立了"科学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科学实践观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思政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向度。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国际国内矛盾极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高薪养师",促进思政课教师回归本位,"保证出路",促进大学生回归本位,"净化环境",还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磁力场",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本位观",课程内容要体现"体验创生观",师生关系要体现"平等合作观",学习方式要体现"自主探究观"。  相似文献   

8.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大师论"是诸多学者研究梅贻琦教师观时关注的核心。其实,大学教师不会都成为大师。从梅贻琦先生原著入手,可以进一步探究梅贻琦教师观的丰富内容与实践效果。梅贻琦教师观是在"良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成为"大师"的。"良师——大师——密切师生关系交往",三点贯通,形成了梅贻琦先生系统、完备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杨义提出了"大文学观"的学术概念,"大文学观"的根本特点是"文学与文化结缘",是对大文化背景的宏观和对心灵世界的微观的良好结合,是对学科交叉互渗研究方法的重视,以"大文学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教学方法等教学的重要环节入手,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的生本思想在学生观上的"生可为师"论 要以生为本,"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就必须确立"生可为师"的学生观。1929年,在讲到乡村师范教师的职责时,陶行知先生说:"必须向儿童需要折腰。儿童是诸位的总指导,我们只是儿童的助手。"1931年,在讲到师范生与所教的小朋友的关系时,陶先生说:"师范生应当拜小朋友做师傅……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  相似文献   

12.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可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与苏轼同多异少,都走过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暂时故乡化的思维进程,只是苏轼走向了更彻底的异乡"前生"化,而杨慎只做到第二故乡化——"并州故乡"。但两人的故乡观差别极大,只在最低的故乡具化上相同,且杨慎似更突出,然在故乡泛化、意念化和故乡"寄生"化上,杨慎则无表现。苏轼旷达,杨慎沉重。其原因是政治上杨慎被永远充军,回乡是最后诉求,其"并州故乡"观,实质是政治道德的归隐态度,而苏轼被贬谪,回乡不是唯一出路;对待人生,苏轼佛、道兼用,"寓""寄"于物,杨慎坚守儒家人格,拘泥执著。  相似文献   

13.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迅速传入中国,但很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也是如此。梁启超的功利观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但是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其功利观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观,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从学生的维度看,"主体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目的主体性、责任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活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主体意识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观上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师观上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内容上以主体的需求为依据,在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在教学价值观上,树立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将以"授业"为主的"课堂"变成以"求知"为主的"学堂",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最早源于希腊语的"怀旧"是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怀旧"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了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史立萍 《考试周刊》2011,(32):75-76
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只有教师"乐教",才能促使学生"乐学"。教学相长,"教"与"学"双方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习作就一定能结出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18.
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说,"怎么教"属于技术层面,而"教什么",则关系到价值判断和思考。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这节课,如果只是将"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不够的。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比"会求中位数、众数"这个技术更重要,甚至可以说,"会求中位数和众数"也是理解概念中的一部分。"教什么"确定了,再来思考"怎么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大胆取舍,上课才能应对自如,可进可退,把握火候。思考"教什么",有很多相关途径和要素。  相似文献   

19.
陈莉烨 《现代语文》2010,(10):55-56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怎么教",忽视"教什么"。在许多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教什么""容易"确定,而"怎么教"似乎难度重重。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中这个"法"那个"模式"层出不穷,至于"教什么"却少有人问津。其实,"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高职创意类专业历史课课程定位要求历史教学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在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理念下开展教学。本文通过对历史教学"互动"的课程观、"行动"的学习观和"能动"的评价观的分析,阐述了高职创意类专业"能力本位"的历史教学观,以期在这些观念的"协调统一"下,实现历史教学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