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科学启蒙》2009,(6):64-64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要是人不死呢?那些神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孩子的自由总是比成人的少?怎样让幸福变大一点?羊和狼谁是对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好奇和迷惑,但是要如何回答它们呢?这本书能回答。这本书用轻松易懂的小故事回答了这些青少年提出或思考的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任何艰深的哲学词汇,只有生活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正>刚教完第一单元,我坐在窗前思考着该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这一单元的四首古诗。抄抄写写吧,费时低效,对诗句及关键词的理解帮助不大;读读想想吧,复习一下只需几分钟,如果让他们写下来就是一大段,实在没有必要。可是不让他们写下来,有些孩子就会偷工减料。怎样才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任务呢?  相似文献   

4.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话,文章篇幅较长,文字浅显,主题明了,故事情节简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如果找不到他们与文章的共鸣点,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与童年时童话的阅读没有区分了。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童话中,有一种是通过由想象和幻(huan)想编织(bian zhi)而成的动人故事。向读者介绍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这类童话,叫做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张之路伯伯的这篇《在牛肚子里旅行》,就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童话。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2008,(4):28-29
一次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孩子学习排序,以“给跳跳虎做项链”游戏方式导入活动,让孩子用两种颜色按照一定规律给跳跳虎的项链珠子涂颜色。为了给孩子一个选择空间,教师提供了多种颜色的油画棒。指导孩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画珠子。活动结束后,有少数孩子选择了用多种颜色来涂饰项链但没有规律。偏离了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于是,有教师提出疑问:是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审美自由,给他们提供多种颜色的油画棒呢,还是应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提供两种颜色的油画棒?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8.
批评与表扬的艺术——教育后进生一例哈尔滨市第156中学赵书清人们往往喜欢听称赞、表扬的话,孩子更是如此。对于学生的优点,老师表扬鼓励,学生乐于接受。可是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老师怎样批评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呢?这就需要老师讲究批评的艺术。王某是一个个性...  相似文献   

9.
1898年对幼儿童话是个吉利的年份,作为母亲的班纳曼给自己幼小的儿子写了这篇童话,为我们留下了一件童话传世名作。这是由母性激发起来的一份超常想象力。仔细读来,会发现这篇童话的想象与一般职业童话作家的想象有所不同:它从男孩的衣着上去展开童话想象。而孩子的衣着母亲总是特别关注的。桑波的出现,除了介绍衣着和伞,再不介绍什么了。而童话想象和展开,用得着的就是这四样东西。只带一把伞的桑波何以对付遇上的老虎———而且是先后有四只?把老虎幼儿化,把老虎写成幼儿。“你给我那件漂亮的红衣继可给用?”了服,我就饶了…  相似文献   

10.
吕静华 《家庭教育》2007,(10X):22-23
5岁的辰辰,喜欢和爸爸下棋,但毕竟年纪小,棋艺赶不上成人,虽然爸爸偶而会“放水”,让他高兴,但辰辰就是无法接受输棋的现实,一输就哭。这让父母十分苦恼,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当孩子犯了过错怎样对待更好呢?是痛斥一通?请家长?写检查?显然这些都很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学期,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对做错事的孩子采取通过写清犯错经过而使其认识错误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教的四年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普遍比较强。同学之间时常发生争吵,甚至动手。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我总是心平气和,选个适当的时机,让孩子把整件亨的过程对我说一遍。刚开始,他们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完,错的责任都在对方。我就适当进行提示,让他们说清时间、地点,当时正在干…  相似文献   

12.
王海英 《山东教育》2004,(17):19-20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在优秀教师爱的阳光和高超教育艺术之中的孩子们是多么幸福,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福气”。可见,孩子们从一开始进入教育机构,这教育就是不公平的。这可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老师啊!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们的老师是“教育家”!为什么“有人可能学了所有课程开发方法和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是一个抽劣的教师?”“关于思考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是如何造就的呢?”请您来读这本书吧!  相似文献   

13.
相信许多小读者都读过童话,它那丰富夸张的想象,神奇曲折的情节,生动浅显的文字,一定曾深深地吸引着你们。你对童话了解多少呢?这期我们就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让大家学一些有关童话的知识。 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表现题材看,可分为科学童话和文学童话两类;从表现方法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超人体童话——在这类童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超自然的人物及其活动,主人公常常为神仙妖魔、巨人侏儒之类,他们掌握着变幻莫测的魔法和种种不平凡的技艺,在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中,这种表现手法用得最多。拟人体童话——这类童话的主人公一般是人类以外的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作者把它们人格化,赋予它们跟人类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常人体童话——这类童话中的人物跟我们常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性格、行为和遭遇都特别离奇和夸张,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性和讽刺性。 好啦,我说了这么多,你都记住了吗?下面就一起来欣赏几篇童话,并请你想想,从表现方法看,它们各属于哪种类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武凤霞:老师们好!在近段走进课堂听课以及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读童话,但是,很多孩子对童话学习却不感兴趣,有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都占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低中年级,童话的分量更重。那么,什么是童话?童话又该如何教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借狐狸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教育儿童爱听奉承话就会受骗上当。‘叼——掉——叼’则构成了狐狸骗乌鸦、乌鸦被(狐狸)骗的思路主线。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语第三册27课《狐狸和乌鸦》是篇童话。它借用狐狸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教育儿童了解爱听奉承话就会受骗上当的道理。这篇课文中的“叼——掉——叼”,则构成了狐狸骗(乌鸦),乌鸦被(狐狸)骗的思路主线。  相似文献   

17.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其实大家在此之前早已对这篇童话烂熟于心了,是吧?(学生肯定)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文本了,而是被大家在脑海中过滤了无数遍的老文本,再来阅读它,怎样才能读出点新意呢?或者说,你最想和大家讨论这个文本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种教育的无奈和无力。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锻炼。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们还要送孩子专门去接受“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种种教育误区,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9.
张爱萍 《黑河教育》2013,(11):78-78
幼儿教师是孩子心灵的启蒙和引领者,更是带领他们寻找梦想的领路人。绘画艺术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载体,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从生活人手让孩子激发绘画热情。笔者通过沙画让孩子感受自由和想象,尽情抒发自己游戏的欲望,这是一个完全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孩子玩耍,又能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要大家思考:沙子可以做什么?如果沙子拿来作画,你最想画什么?如何才能留住沙子来做一幅画呢?需要做什么准备呢?通过问题预设,孩子们变得兴趣盎然,再继续开展幼儿沙画竞赛活动就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2.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意义,进行创造性想象。二、教学过程(一)板画动物,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它们是谁呢?请看黑板(画“乌鸦”“狐狸”)。学生说后,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发生在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一件事情。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么,在它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遍,思考这个问题,并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