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胡开勇 《四川教育》2002,(10):30-3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所在。眉山市教科所组织开展的“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研究”,旨在改革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这一指导思想,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践中亦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期刊发的一组眉山市“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研究文章和课例,是他们实践研究的结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李凌云 《小学生》2024,(1):19-21
本文以改善小学生浅表数学学习状态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深度数学学习为核心导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策略进行创新优化。主要内容包括:重塑学习认识,突出“与我有关”;调整学习状态,强调“全面参与”;转化学习方式,注重“深度探究”三个方面。旨在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改革,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中心、学习的主体,实现深度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几种关系,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4节课竟然全部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5.
四、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  相似文献   

6.
张玲 《湖北教育》2002,(5):39-40
一年来,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实施“协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探索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途径。 1.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小组“协作学习”形式。首先改变课桌椅的摆法,变传统的“秧田式”摆法为5~6人围坐摆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有时也按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7.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验,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成为我们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主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优数学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和思想品质。因此,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精神,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逐步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单一、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沟通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9.
英美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动手操作,强调学习体验;关注本原问题,凸现知识关联;专注问题探究,注重推理思维提升;营造轻松课堂,激发课堂活力;创设互助场景,培养合作能力。英美教师课堂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重视学习过程体验;关注数学能力培养;做好“问题导学”;用好变式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师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运作者,教师的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进行转变,要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只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学生自主型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陈新娟 《考试周刊》2015,(17):49-50
教学改革已推进多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桎梏,教师应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变‘独奏曲’为‘交响乐’;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变‘呆板式’说教为‘多样性’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深入进去,让教学形式活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旧教学观下,小学数学课堂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即“以导人形式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教师讲授为主的新知识学习——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的大量练习”。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探究的能动性,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交往,实现“四变”。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点,正在从单纯的获取教学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因此,体验式学习方法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等方面入手,成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文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究,注重创新学习”、“聚焦交流沟通,灵活运用知识”三个体验式学习策略出发,探究了新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也应该培养中小学高年级良好的计算习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最大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从 1999年秋季开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探索了“开展‘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  相似文献   

16.
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能有效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活学活用的意识。教师可从“注重素材运用,积累感性经验”“开展推理探究,感受数学智趣”“重视变式训练,深化数学素养”三方面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课改中,“情境设置”、“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倡导与运用,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明显感到,相当数量的数学课又走进了一个形式主义的误区:教学中一味追求理念上的新颖、形式上的新奇,热衷于创设绚丽多彩的情境,组织漫无边际的探究活动。对教学形式的过度追求似乎让我们淡忘了“数学”的存在。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在关注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多地展现学科的本质,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使之形成良好的学科感受和数学情怀?为此,笔者开展了“本原性问题驱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点,正在从单纯的获取教学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因此,体验式学习方法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等方面入手,成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文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究,注重创新学习”、“聚焦交流沟通,灵活运用知识”三个体验式学习策略出发,探究了新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课程标准修订后,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科体系、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就是从单元内容整体入手,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分析思考哪些利于学生自学,哪些需要学生探究,哪些需要老师讲授,从中梳理出单元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贾晓岚 《上海教育》2001,(20):32-34
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曾经指出:“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