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炎 《华章》2013,(20)
“联省自治”运动在民国兴盛一时。针对当时民国军阀割据和内战频繁的局面,章太炎最先提出这一方案,并得到当时诸多社会名流和西南地方军阀的支持。湖南、四川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北方军阀“武力统一”方针的步步紧逼之下,“联省自治”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想通过地方自治而使中国最终走向宪政道路的方案,对解决民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联省运动是联省自治运动的重要层面,它是省自治运动高涨的产物,也是1922年特殊政局所造成的结果,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是运动的发起者,政客和地方军阀是运动的附合者,他们召开了国是会议,也成立了联省自治促进会,但昙花一现,旋起旋灭。尽管这一运动具有鲜明的进步与民主色彩,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失败的结局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3.
20年代初的联省自治运动根源于清末民实资产阶段倡导的联邦思想,它既是民元以来资产阶段同军阀专制势力斗争的结果,又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希望重建民主政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进步倾向,加上吴玉章思想驳杂,在探索改造中国的方案中,曾一度对联省自治产生认同。在运动中,吴玉章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主张与当时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并无二致,但其思想中也有科学社会主义成份。随着运动的失败,吴玉章在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他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20—1926年间,中国在寻求一种新的统一方法——联省自治,它是近代中国在民主政治上的一次新的尝试和进步。它的失败是各种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有长期以来大一统观念的影响,有南北双方军阀争执不下的影响,有联省自治运动内在的问题。中国的联邦主义未能承载起地方分权、国家和平统一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建立联邦制的尝试,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联省自治"最后沦为地方军阀粉饰门面的工具.但各省的制宪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观念上的进步,都为中国近代宪政改革提供了历史积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一次转变中国纵向权力结构的尝试,它的兴起与当时联邦制、地方自治的思潮密切相关,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并没有走向学者所鼓吹的美国式联邦制,原因在于中国并不具备扎根于关利坚土壤上的宪政文化—自由主义传统、契约精神、法治传统。这种自下而上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权结构形式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8.
1920—1923年代的"联省自治"思潮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该思潮的核心理念是"分权"和"自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时人对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省自治以及省范围内的直接民权等进行了规划,这些规划中所蕴含的"地方自治"思想为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江西自治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上曾经掀起过一场规模很大的自治运动。参加自治运动的政治势力比较复杂,其目的各异,因此性质和作用也不同。一般说,鼓吹“自治”或“联省自治”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地方军阀政客,他们借此来对抗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政策;一种是资产阶级,他们企图通过自治、联治和制定省宪,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许多省区,两种势力常常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而江西由于不存在地方军阀势力,开展自治  相似文献   

10.
刘沧海 《文教资料》2006,2(18):64-65
在二十世纪之初盛行于全国的“联省自治”运动中,福建是开展省宪运动的省份之一,从宣布制宪到起草、审查、公布省宪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宪运动的过程分析,以福建省宪运动的失败证明,通过简单移植的联邦制不适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也不能真正实现统一,但福建省宪运动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宪政运动,所体现的宪政意识和省宪法的制度特色对我国宪政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