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现象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而且商品拜物教的消除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中国,客观上有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条件,因而有必要分析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拜物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刻理解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试图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具有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就能理解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社会危机的形式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改革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自我批判,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辩证统一.社会自我批判集中指向"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引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发展中的历史定位,深刻反思资本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中的两重作用.社会关系的物化形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社会自我批判的目的在于限制物化关系的消极作用,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个人受抽象统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人本思想以及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为展开对拜物教的系统批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商品是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奥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物化”理论与“符号拜物教”理论,其实质仍然是拜物教性质的,需要加以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更为广阔的理论意蕴——在实践哲学层面的“未来预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阐发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得以完整阐述的。它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其根源便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从欲望出发对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两人在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起源和破除的可能性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的特征,其中蕴含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要求,即恢复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倡导先进的消费理念等。  相似文献   

7.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从外表看来,好象是商品与商品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性质称作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的一种不可琢磨的神秘性,致使人们对商品象对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论述这一问题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的,那么,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是否还存在商品拜物教呢?在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  相似文献   

8.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社会生产关系还是社会意识?这是学术界中一直有争论的问题.本文根据对《资本论》德文、中文的对照考证及马克思对“商品”、“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论述,得出如下结论:产生上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混淆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商品拜物教”这两个有着重大区别的概念.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即把人的生产关系歪曲地表现为物的关系的属性.它是商品社会关系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生产关系.而商品拜物教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即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商品社会中人物颠倒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悖论——在促成人的解放的同时造成了人的物化,在促成人的独立的同时造成了人的孤立。资本主义发展悖论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式内在悖性的逻辑展开,是马克思开展意识形态批判的着力点。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悖论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进行意识形态创新和批判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德波预示了景观社会的来临,手机既是景观社会的产物,又是不断生产可见性的机器,它具有把不可见性转换为可见性的能力,手机成为人感知世界的核心中介。人和手机的关系逐渐呈现出一种"拜物教"式的倒置。在互联网时代,人与手机展现出一种共生关系,即手机构成人的新"器官"。"人-机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现象,它体现出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新型关系。人的主体性在这一全新的人机关系中被消解了。手机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再到当下的手机拜物教,可以看出,"拜物教"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质:主客体的倒置;真实社会关系的遮蔽;主体欲望的虚构。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本文将围绕手机拜物教与商品拜物教和符号拜物教截然不同的特质及其生成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区分了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差异,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然后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通过类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不断地进行逻辑转换,最终把能指拜物教确立为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他在自己的逻辑基础上对马克思作了种种误读。他的能指拜物教批判是将德渡景观拜物教批判的彻底化,其解放道路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12.
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基础是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商品拜物教广泛而深厚的存在基础,这既符合商品拜物教广泛存在的实际,又符合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和商品生产关系的论述。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拜物教二者关系必须坚持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减弱,但在其减弱过程中,在某些特定时期、特殊条件下,其作用会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3.
异化问题既是现实生活问题,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物化现象或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9,(4):23-28
从考察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出发,分析拜金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负面影响,认为拜金主义的本质是一种货币(金钱)拜物教。要克服货币(金钱)拜物教的负面影响,需要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法治建设上,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行为;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宋凡金商品拜物教是指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所具有的神秘性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更加完备,并成为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把钥匙。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不敢也不愿意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拜物教。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批判现代性的先驱者,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后果是人的普遍异化,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所展示与证实的一个真理,也愈益成为人们的一致认识。与此同时,也发生这样一个问题:商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特别是其初级阶段是否存在?其性质和作用怎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它?对这个现实中提出的问题,理论界的看法还很不一致。为了引起进一步研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考察、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拜物教问题,首先要确立一个理论前提,即:依据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明确商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观  相似文献   

18.
审视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出现,是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理论根基,融合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的集合和演变,从而对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在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双重引导下,文化成为供人们选择和消费的文化商品。由于大众传媒对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时所需要的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的符号化认知。这种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被传播,并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定势:自己就是消费时所需要的、与他人不同的、有价值的符号。而这种新的心理定势就是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因此,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的研究,有益于我国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消费现象,避免我国陷入不健康和非理性的消费文化中。在消费生活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反思对于健康、绿色消费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急剧膨胀,在一部分人中产生的“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以为商品天然具有影响人们命运的魔力,使建国以后曾被彻底批判过的“金钱万能”论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又有了市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的资本主义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似乎又变得时尚起来。由此带来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使人感叹世风日下。学  相似文献   

20.
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理解各种人际关系,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要区分不同社会形态中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特点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时明确地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他还说:“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所谓特有的社会性质,是指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变为社会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有商品拜物教存在。这里讲的是商品拜物教的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