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张文新等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Bully Questionaire)初中版为测查工具,对榆次区589名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负现象,有18.34%的初中生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无论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卷入欺负问题的男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女生。初中阶段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初中生受欺负后,告诉同学的比例最高,告诉家长的次之,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初中生受欺负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明显要高。初中生欺负同学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略高,但双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241名3~6年级受欺负儿童,发现学龄儿童的受欺负对象、受欺负后的求助行为及心理、同伴关系与同伴地位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主要受一个男生欺负,女生主要受几个男生欺负;受欺负男生向教师及朋友求助的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也更少体验到求助成功的积极体验;受欺负男生的同伴接纳程度低于受欺负女生,其同伴拒绝程度高于受欺负女生;受欺负男生的受欢迎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其被拒绝的比例高于受欺负女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欺负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且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从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欺负者、受欺者、旁观者的人格特点,联系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与欺负行为的关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措施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儿童的四级模式,以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同伴支持:学校欺负干预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欺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同伴在欺负发生和欺负干预中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欺负干预的新视角,同伴支持———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借助于同伴的力量来提高学生应对欺负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简要介绍欺负干预中同伴支持的内涵、方式、特征和作用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社会提名法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行为表现、同伴关系之间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受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即儿童受欺负频次越高,其同伴接纳越少,同伴拒绝越多;(3)在中小学中,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欺负频次通过社会行为中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简版的Coopersmith自尊问卷,以及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压抑量表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同伴关系、自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都比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3)在中小学中,同伴关系在儿童欺负问题对其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儿童受欺负通过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间接地影响儿童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杨希洁 《中国德育》2007,2(8):26-28
欺负是中小学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可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欺负的发生有特定的情境,年龄和性别因素都会导致欺负的发生。目前,学生与教师对欺负的应对方式,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个性特征和同伴关系值得关注。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形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该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近期国内外校园欺负问题的危害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首先系统分析了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的危害;其次从社会、学校、班级、家庭、个体等不同角度讨论了校园欺负行为的主要干预策略;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中小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动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特色.在反欺凌制度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制定了校园反欺凌政策,主要涉及政策目标、主体职责、预防策略、上报流程以及处置措施等方面.在反欺凌手段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展了对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反欺凌培训和教育,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和教育支持手段.此外,许多学校将学生作为反欺凌的重要力量,通过组建反欺凌团队或同伴互助组织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反欺凌工作的开展.在反欺凌网络体系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辟了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12.
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欺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学校暴力形式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中小学欺负问题的基本特点。然后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阐述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个体特点,欺负/受欺负与儿童的同伴群体、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生态系统的联系,指出今后学校欺负问题的研究应立足于儿童青少年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在理论构想与研究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个体与其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计算机程序呈现8个暗含不同同伴情感关系的小对话场景测查儿童的同伴情感关系判断准确性,采用问卷法对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进行初步探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儿童之间的同伴情感关系判断准确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未卷入儿童高于直接攻击儿童。不同类型儿童对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认同程度)的差异,整体而言,间接攻击儿童采取趋中认知,受欺负儿童对同伴关系情感性质的工具性认同程度最高,攻击一受欺儿童极端认同工具性维度又极端不认同情感性维度,未卷入儿童对情感性维度认同程度最高,而直接攻击儿童表现出不计与一般同学的情感关系。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法考察了1328名高职生在校受同伴欺负的状况,发现高职生受欺负的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高职男生受欺负的状况比高职女生严重,并且在整个高职阶段没有减缓的趋势,而高职女生受欺负的状况随年级增长明显减少。回归分析发现,羞怯、坏学生、老师不喜欢、同伴关系不良、欺负人等因素与高职生的受欺负程度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欺负行为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对教师与家长这两类成人群体对小学儿童欺负行为的干预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1)关于儿童在学校受欺负之事,成人的关注与干预程度较低。其中,教师与家长关注程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当儿童受到欺负后,向成人求助的比率较低。(3)关于儿童在学校欺负他人之事,成人的关注与干预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欺负是发生于同伴群体中的现象,同伴构成了欺负发生的背景。传统的欺负与同伴间关系研究关注欺负/受欺负与个体的同伴地位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同伴群体的角度来揭示欺负与同伴间联系的机制,有关不良同伴联系对攻击与反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则从异常同伴联系的角度为这一机制做出了解释。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评介,并阐述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对欺负干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问卷对农村750名4~6年级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发现3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三类欺负显著高于450名农村非留守儿童(p<0.01);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未存在显著差异,但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显著比四年级儿童更容易受到他人直接言语欺负(p<0.05).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现象严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善同伴接纳水平,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体质,提升亲子沟通质量是保护他们免受欺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某小学进行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通过为期五周的干预,实验班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受欺负的比率和在学校情境中受欺负的程度显著下降,三年级的下降幅度大于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安全感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晓 《家庭教育》2010,(7):34-34
面对攻击性太强的孩子,如果父母、学校老师不能制止,那就只有受欺负学生的家长勇敢地迎上去,巧妙地告诉对方:某个界限,他不能逾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