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将更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在凸显能力立意的同时,试题的触角将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体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笔者现作如下命题分析,以期能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中首次直接以对联为命题对象,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既传统又别有创意的好题目,是一道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链接的好形式,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的大语文理念。这种命题形式也将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是说同时代一起进步。中学生也在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中学生应有新的特点、新的形象。请以“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选定“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紧紧扣住时代脉搏,体现出命题者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时代一起进步的命题导向,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育观的有益实践。从这一点上看,不关注生活,不能将个人人生观融入时代大背景之中,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具体来说,写好本文需要注意:一、要有时代特征。本题要求写作者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观照中学生形象,做到时代…  相似文献   

4.
郑朝家 《广西教育》2005,(1A):55-55
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阅读     
贾琦 《贵州教育》2011,(3):23-32
写在复习前美国心理学者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之所以受到普遍认同,乃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真谛,还突出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它表述了我们语文教育观念,即消除学校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将师生从课本世界、  相似文献   

6.
从高考“新课程卷”的命题趋向来看,“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的性质定位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题将更加突出人文性。通俗地说就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考试的范围就有多大。”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有这么两种命题趋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人,我们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要将传统的应试下的语文“还原”、“还本”。在这种形势下。“大语文”观念深人人心。“大语文”,从所涵内容来看,可以认为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进一步凝炼,其要义可以概括为:将课堂向生活辐射,把生活引人课堂。而从教学目标来看,则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特征和创  相似文献   

8.
课标下的语命题将更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在凸现能力立意的同时,思维的触角将直接指向学生的语素养,真正体现“语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笔现作如下分析,以期对广大师生中考备考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分析近年来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表现在第一板块中,是把原来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调整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比较前后之间的“变”,主要体现在把“语文基础知识”变为“语言积累”,不“变”的是“运用”。这表明,考查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仍然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这部分内容命题的意义和对《大纲》、《课程标准》的误解作一说明。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能起到既“导流”又“开源”的引导作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所以,命题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设…  相似文献   

10.
许桂芳 《山东教育》2005,(17):31-31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交际工具,语言和生活紧密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语文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教语文,忽视生活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那无疑是沙上建塔,虽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如:“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以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提及等.可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如:"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以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提及等,可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一、不同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1.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可爱的草塘》,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描述以  相似文献   

13.
熊永平 《青海教育》2014,(11):18-18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高中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空间,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各个领域拓展、延伸,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说到"语文与生活"的话题,笔者想用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一句作为开头。的确,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的学习范围就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边沿在哪儿,这是个无人可以回答的命题。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他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翻阅《语文课程标准》也能找到关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打通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回归生活,将语文植根生活,充实生活化教学资源,打造生活化课堂,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促进职教语文教学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将教学的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课堂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学生很难通过课堂触摸到生活的气息。因此教师应巧于捕捉、善于引领,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把生活融进课堂小天地中。只有让语文课与生活“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杨庆谦 《南平师专学报》2003,22(1):84-85,88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外延,本文阐述了如何开展多种别开生面的课外语文活动。将生活引入语文教学中去,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得益彰,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带着语文回归到生活中去,带来的将是生机勃发、焕然一新的语文教学风貌. 一、源头活水来——来源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挖掘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活素材,因地制宜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就能让书本上静静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充盈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