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现实场景之中的,其研究也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都应做体验型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研究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载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可谓是“生命课堂”的开山之篇,它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田。今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念,更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希望语文教学能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创新实践的殿堂。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淀区实验小学在办学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小课题研究的路子,引领教师从研究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研究身边的小问题出发,豢正让教育科研走进教师心中,成为一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为。下面,让我们分享该校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共同探索新型的学校教育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5.
殷铭 《四川教育》2005,(9):21-22
教育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增加教育科学知识,可以改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只有有意识地进行研究,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说,教师在科研中成长,教师在科研中尝到了无比舒心的甜头。  相似文献   

6.
在“微型课题”中感受研究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教育科研常常让老师感觉只是“看起来很美丽”而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意愿?这是源于我们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让老师感觉高不可攀;源于我们把教育科研文本化,让老师感到假、空、累。而“基于现实问题”的微型课题则以切口小、周期短、针对性强、涉及研究人员少、操作性强而备受基层教师欢迎。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科研工作一直是教育发展薄弱环节,教师不会做研究、不想做研究,不愿做研究、不敢做研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育科研如何才能服务教育、服务教学、服务课堂?教育科研怎样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参与,都愿参与?教育科研怎样才能从务虚转向务实?通过广泛调研,我们提出了通过推进微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微课题研究具有聚焦个体、着眼微观、周期较短、倾向平民等特点,使教育科研"人人可做""时时可做""处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的创新, 更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 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 务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科研型教师, 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向 新世纪,学校应着眼于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去探索、 构建新的科研管理机制,使教育科研的生命活力能 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从而加速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进程。我们认为,抱定"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科研 素养"的管理宗旨,营造好驱动教师积极研究的两个 力场,实行分类扶持、分层递进的管理策略是促进科 研型教师迅速形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在孩子上学的最初六年里,这生命的流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创造,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我们的语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教育应该成为师生终身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师生一起在语的课堂上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0.
要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幼儿园,必须重视教育科研,其有效方法主要有: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构建合作化的反思研究平台,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引导教师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实现自我发展;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内容,以不断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一、科研知识培训与科研知识测试相结合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基础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必须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及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通过我校教师科研素质前测调查情况,发现多数教师的科研  相似文献   

12.
景盛 《中国教师》2014,(12):78-79
<正>多年的教科研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克服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让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教育科研才能成为教师发展的优质燃料,使得教师的成长走上幸福的快车道。一所好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强化"三贴"服务,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帮助教师学会上课,帮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四中一贯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研究使我们能够不断提出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持较高的办学水平。北京四中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是:关注实效,激发教师自主研究意识,提高教师自主研究能力,让研究更多地成为老师的一种自发的常态行为,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教育科研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让我们兴奋不已的同时也激活了潜存在教师心底的火花,如教育要以人为本,让教育回归生活,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注重教师生命的质量等等,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希冀自己的每节课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为学生津津乐道,成为学生的最爱。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物理教师,要去研究和探讨物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问题,领会课标,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生命与社会、自然和生存技能等的教育渗透,让学生来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为此,我们参加了科研课题生命教育的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的研究,提升了关于生命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理解和操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70%以上的中小学在农村,因此,实现教育科研群众性的重心应放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1995年以来,我县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入手,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从无到有,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超过千人),初步实现了教育科研的群众性,取得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现结合我县的科研实践,谈一下引导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策略。让我们自己“长上腿”在教研、科研系统有这样一种状况:教研系统是有“腿”无“首”,而科研系统是有“首”无“腿”。即从部…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以为,不妨把中小学教师搞科研特别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定位放得低一些,定位于这样两方面一是通过学习,促进对有关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二是通过实践,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实施新课程,不懂教育科研的教师常常只是个“教书匠”,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研究型教师,更不能成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8.
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要把教师转变成真正的研究者,必须让教育科研走进教师的实际生活,把教育科研当做教师职业存在的新方式。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每位教师都有一股子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力和热情,手头上也有着丰富的可供研究的素材和资源,但我们缺乏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的意识,缺乏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方法。那么,有切实的可供我们操作的方法吗?从我们的需要出发,教育案例以其实用的魅力而倍受大家的青睐。通过教育案例,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地阐明自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刘承伦 《师道》2004,(5):20-21
近年来,尽管功利化教育根深蒂固,但新课程新理念的深情呼唤,让有追求的教师都梦想着突围,让心灵不再沉重,让事业能在平凡中多一份鲜活,让生命能在奉献中体验到一份愉悦,呼吸到教育的清新空气,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这一切,无疑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勇气、智慧、思想和信念,穿  相似文献   

20.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命题。“教育科学的理想里,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是科学研究的成员。”目前长三角地区通过教育科研推进地区教育工作的发展正在掀起一个热潮。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聚焦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让教科研走进课堂,亲近每一位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回归自然和本真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结合能突破长期以来因脱离而致的发展瓶颈,引领教师开展基于教学的实际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促使教师获得理想的生活化的专业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