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对象,先经验与审美净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西主文艺理论家,特别是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建构自己理论的主要依据,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几个范畴上的基本看法,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内涵,并与西方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印证,对比,指出了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简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作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美学方法 ,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 ,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就文学创作与接受 ,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文艺评论还是创作实践,沈从文都以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对读者大众的关爱、阅读对象的论析和接受效果的评价。他的接受美学思想深植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民族危亡的隐忧,高扬着"民族重造"的文学理想和严肃文学的奋斗旗帜。尽管他游离政治的人性书写和艺术探索有悖于革命读者政治需求的期待视野,但他始终以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关注文坛动向,瞩目读者变化。他强调文学社会价值、重视作品接受效果、坚持艺术品质创新和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理论主张正是其接受美学思想的鲜明表现。  相似文献   

8.
曾颢 《培训与研究》2009,26(7):5-6,7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董福君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61-63,60
接受美学产生之前,人们在研究文艺现象的时候很少关注到读者的因素.是接受美学将读者这一维因素置于突出的位置进行研究,开拓了文艺理论的新空间.对接受视域下的文学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在文学解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历史科学”的概念,反复强调“历史的启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美学问题、文艺现象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相应的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去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历史的启示”等思想方法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对于研究当前美学、文艺学的热点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文艺学的内部问题,但它所带来的关于文艺学的讨论却涉及文艺学的一些本质问题,尤其是文艺学的边界问题和文艺学的文化转向问题。文艺学只能以文学作为自己的边界,把审美泛化这一原本属于美学、社会学的现象纳入文艺学的学科视野只会导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紊乱,而以属于广义社会学研究范围的文化研究取代文艺学更是无稽之谈。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学研究,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只是以文化研究为工具,探究文学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索引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因子,二者是不能混淆的。而文化诗学的出现,则是对这一论争的最佳回应。  相似文献   

13.
美学与文艺学都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同时又是十分相近的学科。“全国美学与文艺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的众多与会专家交流了美学与文艺学相关信息、探讨了美学与文艺学中的新问题,力求二者走向互补、交融与创新,进而逐渐开创出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它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本,因此,诗歌翻译也呈现出多样性。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柳宗元《江雪》的两个不同英译本,并讨论不同译者是如何以读者的需求为关注,来体现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对我国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同时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特征,利于新时期美国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轫以来,已经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正是接受美学的创立,才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鉴赏和批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所以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称自己的文学研究理论为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由于其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马恩的总的美学观点是,艺术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择要而言,它包括真实性、独创性和艺术形式完美。马恩关于历史的观点也包含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而我国40多年的文艺研究工作中,曾经在“历史批评”问题上走过两个极端——历史绝对论和历史相对论。二者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翻译的存在形式是从作家、原文、译者、译文到读者五个环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艺术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环流。正文为四部分:一、思维方式和审美对象。二、笔者从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并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作了微观的考察和赏析。三、谈及深度的审美期待行为。四、认为文学翻译审美和再现中的重重障碍,除语言本身外,是来自各国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政治场中进行美学和文艺学思维,把文化问题凸现于革命的前台,从审美中寻求社会解放的道路,确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治学。这种极其政治化的美学和文艺学,在马克思早已超越了席勒美学神话的地方又退到席勒,把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乌托邦化。终因对现实的改造无能为力而走向幻灭。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可以从建立科学的文艺政治学、重视大众文化和通俗文艺、加强文艺需要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现代基础语文教育中,逐渐占有较大比重的经典诗文还在以一副副硬冷的面孔摆在学生面前,被语言的手术刀残酷地解剖着。而高校的古典文学课堂也依然在讲述着一己之言。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学乃至文化的渐失令人忧虑。本文以西方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为依托,结合中国古典诗文的特点,并以人文性、民族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文教学亟待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