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章认为,翻译研究回归到伦理问题,实质上是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伦理价值取向.在这一前提下,文章重点厘清与翻译伦理相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译者的义利问题,翻译的事实与价值判断问题以及翻译规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翻译伦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3.
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科学教人做事 ,人文教人做人”的二分观点值得商榷 ,传统的事实价值二分模式和主客二分模式是其理论渊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的价值内蕴。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 ,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缺乏完整的科学文化观和科学教育观 ,是科学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要充分挖掘科学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来教育人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由实践哲学转向理论哲学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翻译研究正在经历从实践哲学向理论哲学的转向。翻译的理论哲学思考集中于翻译本体论研究、主体论研究与存在论研究。其共性是,认为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应着重于“翻译之翻译”的理性追问,主张翻译研究应该从“现象翻译”中剥离出来,以便能真正认识翻译的“真值”,从而为翻译理论找到一个恒存的支点。这条路数既可能将翻译研究带上一条简约主义的道路,亦可为自身跻身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学术领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5.
姜文 《教育》2011,(29):54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修养。学校,作为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责任重大,正所谓"哲学(科学)求真,伦理(道德)求善,艺术求美"。作为课堂教学辅助与延伸的课外活动,如何选择适当方式,让"真、善、美"的理念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科学求真  相似文献   

6.
首先讨论翻译事实与翻译价值的概念,进而探讨翻译价值认知过程中的三种关系,最后论证翻译价值的客体性、主体性、社会性等性质,从而揭示了翻译价值的本质和本源问题。翻译价值的本质和本源问题是探讨或建立其它翻译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科技实践具有双重效应,减少、消除其负面效应是构建科技实践主体理性的前提。这种构建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的统一,“求真”与“求善”的统一,工具理性与全球价值理性的统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谓“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道家虽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为哲学旨趣,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本质时,道家同样是求善的,这一点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11.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是求真。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这是科学的精髓。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是求善。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教育,特别体现着人性。  相似文献   

12.
就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它无所不包,自然、社会、人文、思维都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列。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尽在其中。它涉及到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划分为三大领域,既科学的求真、道德的求善、艺术的求美。以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而述之。“真”是指实践的合规律性,“善”是指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从哲学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指的是从生命或有机体视角来看待翻译产品与活动,把译作与原作视为一种生命化的存在,注重译者在译作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本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对“翻译之大德曰生”以及“生生之为译”两个命题进行了阐释,主要表现在译作的创生、生命与生存三个层面。文学翻译研究也要贯彻翻译生命论的理念,深入考察译作的生成性、生命性与生存性。“生”理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核心论题,“气”是“生”的原动力,贯通了宇宙之元气、人之精气以及文章之文气。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达气”是关键,包括传达原作之气与通达译作之气。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类专业学者交流日益密切,对科技翻译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在这种背景下,科技翻译的规范性越来越受到翻译行业的重视。本文首先概述了翻译伦理,其次思考了科技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然后通过翻译职业伦理视角研究了科技翻译的规范性,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5.
“事实性”与“规范性”是哈贝马斯法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二者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事实与规范之间》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中应用的结果.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看,“合法之法何以可能”是本书的核心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从事实性与规范性的双重层面,从理论与经验领域重建合法性,展现了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普特南认为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已经败坏了我们关于伦理推理和有关世界描述的思考.特别是妨碍了我们看清评价与描述是如何缠绕在一起并且相互依赖的。他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建立在事实与价值分离基础上的“客观性”,认为客观性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对“客观性”的实用主义解释。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无法确定词语的指称,所谓的中性客观陈述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师德性是什么 (一)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 在研究教师德性之前,有必要首先对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关系作一分析。 “道”原指人行走之路,后引申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一旦把握了它,就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理解的,指“天人之道”。在伦理学意义上,“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相通,“德者,得也”,有获得、拥有之意,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从而化成个人的品质和品德;也包含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内心的满足。所谓“外得于人”,即指正直地处理与…  相似文献   

18.
从内涵的演进来看,"教育"的实践哲学渊源是"抑恶"与"求善",其内涵经历了从道德人格之善、健全人格之善,到社会人格之善的转变。由于正义源自人性,又是人性的首先价值,而且,它超越人性善恶和人性利己利他问题,是教育人性化的规范性条件和基本法则,所以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哲学需要在规范伦理学范围内论证如何维护和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把握其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求真"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而"求善"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和另一原则。  相似文献   

20.
求知性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类的求知具体而综合体现在求真、求善、求美等之中,相应地,科学、伦理、艺术等通过课程开发形成课程而走进教育殿堂。求真———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科学追求;求善———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伦理道德追求;求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美的追求。求真、求善、求美辩证统一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