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推行民众教育时,陶行知先生提出:民众教育的根本主义就是把知识扩散给大众.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荡涤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小先生制”.他还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可见,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推行“小先生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结互助、“即知即传人”的思想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不正需要“小先生”吗?可是又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变得稀薄,大众普遍匮乏对生存尊严的感受与理性认识,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王安忆立足民间揭示出底层民众可贵的尊严力量,以其对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塑造了一批自尊、自强、自立的庸常之辈,显示出当下文坛的重要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金》是鲁迅“上海经验”的一次独特呈现。一方面,其受审查、删改、发表的经历不啻1930年代政治和文化语境下鲁迅杂文生产的一个缩影,创作与编集的过程亦凸显出他杂文意识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文本内部设立的叙述基调、观察视角和议论位置,构建起了叙述者和阿金之间的张力想象,表征着鲁迅在观看与疑惑中对于上海俗世、市民大众等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推行民众教育中心机关的民众教育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到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沿革、概念、主旨和目标、区制、馆舍、组织、人员等,特别对民众教育馆的概念和人员的标准存在的分歧较大。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些分歧更多地体现出模仿性和伪问题性。即便如此,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仍然为教育的进一步民众化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中删减、改译被后世非议甚多,其本质是在晚清这一特定接受语境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方式。晚清社会对陌生域外文化的渴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促使林译小说以这样的独特面貌出现且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揭示了林译小说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符合晚清接受语境的需求,实现了翻译实践既定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响彻大地,释放了中国民众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潜能。但是,离开了“后文革”时期的特定语境,从一般社会准则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口号,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有缺陷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道家”一词的起源,时间下限当在汉文帝继位之前,时间上限难以确考,最晚也应当在战国末期,基本含义应当是“道术之家”或者关于某种“道”的专门学问、技艺等,对象指向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西汉时期主要是指后世所称道家学派或治术及黄老等;至晚在东汉初年又可以指称“仙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快速发展,对道家学派形成一种覆盖态势,但是“道家”观念在道教群体内部并非流行概念。相反自东汉晚期开始,佛教群体亦大量使用“道家”一词,用以作为佛教自称,外道代称,在佛、道二教论争的语境中亦使用“道家”指称道教。而最晚在汉魏之际,“道家”一词的主要对象指向都已经形成,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世俗学者及儒、释二教对道教的专称而沿用至今,但是其他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9.
《八小时以外》2011,(5):11-11
美女与足球究竟孰轻孰重?很多男士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法国总统萨科奇近日也做了艰难的抉择。 4月9日晚,备受法国民众瞩目的“法国杯”足球赛迎来决赛,冠军将在雷恩队和甘冈队之间决出。在热爱足球的法国,这项赛事无疑规格甚高,按照惯例,冠军队伍将会由总统亲自颁奖,萨科奇也出席了当天的比赛,但很多法国民众指责其“不情愿”、“迫于压力”才现身赛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将此阶段的乌托邦小说与当时的域外小说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晚清作家的这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乌托邦小说和日本政治小说的共同影响,其中又以《回顾》的影响最大。在列强环伺、国运衰微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回顾》中的“拟乌托邦”思想由于切合了晚清知识分子急切渴望翻转现实的心态而在晚清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模式更因此而成为一时圭臬,对晚清乌托邦小说的时空结构、叙述方式皆有决定性影响。而由于日本政治小说对晚清作家的直接影响亦同时发生,客观上便使得当时的政治小说、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文类概念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因外交事件的刺激而导致的集体性民众抗议运动,其中,上海是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运动中当地民众反应甚烈,包括许多下层民众都有不少集体性举动。然而,这些举动未必反映了他们的爱国认知,却更多地与当时上海广泛流传的日人放毒谣言密不可分。“日人置毒”风潮伴随着五四运动在上海的爆发而产生,风潮中,民众对一些有下毒嫌疑的日人乃至华人实施暴力攻击,  相似文献   

12.
科举是一个统治者以权力、地位、名誉、金钱等各种社会稀有资源为诱饵而设定的圈套,民众在竞争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通过自南宋至晚清的年均人口数和进士年均登科数的对比,认为科举的“量累”归根结底是由人口的增长引起。但是,与人口剧增给选举所带来的绝对压力相比,因报考人数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所导致的对选举的相对压力,更能反映出科举的“量累”。  相似文献   

13.
“大单元教学”的学理支撑是学术热词“大概念”。大概念是指高度抽象化的内涵稀少而外延宽大的“上位概念”,在当下热门语境中,是指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阅读教学理想状态就是静静涵泳咀噃语言文字,在“寂然”中体味文理,在“悄焉”中参透文心。文字需要“个个品”,文章更需“篇篇读”。  相似文献   

14.
“晚清”二字,对国人而言,是个苦涩的记忆。百年前的中外冲突,天朝上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轰然倒塌,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因此记住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命题。但是,在当前的语境下,如果有人说,晚清所经受的劫难与痛苦,也是我们这个自视甚高的天朝上国在迈向全球化路途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则肯定会招致很多无端的骂名。  相似文献   

15.
从晚清到五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现代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虽然晚清和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在历史表象和内在精神上有具体而微的差别,但是二者都服务于新民强国的政治需求。“文艺大众化”是给已经贵族化的文学祛魅,以使其贴近大众、为大众接受。晚清和“五四”的知识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文学启蒙大众,达到新民强国的现代性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把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看作是“对于列强侵略到底是应该采取抵抗自卫政策还是采取投降妥协政策的根本问题。木文拟对晚清“海防”与“塞防”论争的由来、经过、影响及性质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的学批评和学史描述中,“精英学”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但也存在着被误解、误用现象。因而,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以及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现象作是否归属精英学的辨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大众学渐成霸权态势、严肃高雅学日趋衰落的语境中,我们对大众学负面形态的庸俗学提出批判,并吁求精英学的再度振兴。这将有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学格局,有利于民族化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在晚清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奇妙景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西学中源说”的历史由来、晚清的文化氛围与“西学中源说”、晚清知识分子与“西学中源说”的阐发、“西学中源说”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9.
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对英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史学研究视野中,社会民众被视为“弱势群体”,在社会运行体系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微观视野下,黑死病期间,英国社会传统统治上层与被统治下层之间“对峙”态势的天平被推向民众一方,民众成为中世纪英国传统社会体制变革转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隐秘”力量。民众、黑死病与社会转型形成某种有机的社会发展生态系统,各方所产生的作用机制本质都在相互影响,不孑然对立。  相似文献   

20.
晚清民国时期,"红头阿三"的形象广泛流行画报之中。晚清时期,画报对印度巡捕的塑造与想象呈现出"执法者"与"犯法者"的双重面相。"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反帝民族主义运动之中,"红头阿三"代表的印度巡捕这一群体的普遍化形象,广泛流行于漫画报刊之中,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政治内涵。在革命阶级话语之下,它被塑造为"帮凶者"与"亡国奴"的政治形象,成为对大众进行革命动员的象征性的殖民人物,形构了民众的耻辱记忆。这一形象在上海商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被抽离了政治化的内涵,逐步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日趋滑稽化,成为供大众娱乐与调侃的消费符码,同时这一过程又反过来促进了"红头阿三"形象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