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专利权利人故意滥用权利的行为损害了他人和公共利益,应予禁止和制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制专利权滥用的法律制度,提高专利案件代理人的素质和准入门槛,提高当事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诉权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诉权的有效行使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多种影响诉权行使的因素,诉讼救济不足,诉权行使资源有限,同时也存在着滥用诉权的现象.因此,既要强化对民事诉权的保护,又要对民事诉权行使予以有效规制.诉权行使问题要得到很好地解决,诉权行使应遵循的原则须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诉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诉权滥用的认定中,人民法院通常认为原告具有滥诉行为和主观恶意,客观上造成了司法资源损害的后果,综合认定其构成诉权滥用.从宪法视角看,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在具有违宪阻却事由的情况下才具有合宪性.司法实践中对于滥诉认定和规制措施部分存在合宪性瑕疵,包括有违依法裁判原则、对公共利益的论证模糊、限制...  相似文献   

4.
恶意诉讼不止损害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其浪费司法资源,扰乱司法秩序,危害司法公信力。恶意诉讼隐蔽性、表面的合法性等特点加剧了识别的难度。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恶意诉讼有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民事强制措施等规制方式,但对恶意诉讼的震慑作用仍不足。因此,要从检察监督的角度识别恶意诉讼案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落实对恶意诉讼案件责任的追究等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的技术性上诉因违背司法公正性、损害司法公信力、拖延诉讼效率而应受到限制。引起技术性上诉的主要原因包括上诉理由审查机制的缺失、上诉不加刑原则对二审裁判的限制、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法定效力不明、监所条件差距带来的留所服刑需求以及不健全的司法教育感化机制引发的虚假"认罚"风险。为有效避免上诉权滥用,应当明确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效力、完善速裁案件二审审理制度、统一服刑标准并强化司法沟通工作,此外,可以尝试在速裁案件中推行有因上诉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中,有关股东代表诉讼的条文规定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公司法的有效裁决。现在公司法股东代表诉讼尚处于创设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如:公司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股东诉权滥用的防止、诉讼费用负担等方面尚无规定,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民法院在审理该类型案件时,缺乏统一的裁判标准,相同案件在不同法院的处理结果差异很大,处于一种司法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认定标准模糊、立法上程序失范、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投诉举报人滥用诉权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为解决民事纠纷纠缠诉讼,针对同类投诉举报事项的相同处理结果反复诉讼。为了避免投诉举报制度偏离其应有的功能轨道,我们应当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对投诉举报人的滥诉行为进行规制,合理配置有限的公共资源。  相似文献   

8.
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再审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民事诉讼法在再审程序的规定上过于原则,导致无限申诉、无限再审的弊端。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和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应规范再审诉权,规定再审之诉的主体,再审案件的范围,再审事由,再审审级,次数和期限。  相似文献   

9.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能够对商标权利人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权利人不惜以杜撰法律争议的方式来获取司法权对驰名商标的认定。这一行为在本质上是滥用诉权的行为,且扰乱了司法秩序,浪费了司法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本文对如何加强对此类案件的防范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刘忠 《考试周刊》2012,(23):194-196
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是非常丰富的,但我国目前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护并不完善。上诉权应当是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而现行法律对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上诉权并未作任何规定。不赋予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以刑事上诉权,不仅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保护,而且常致刑事司法于被动境地,不利于矛盾纠纷的根本解决,有悖司法公平、公正。作者认为,要在刑事诉讼中平等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应当对与被害人上诉权有关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一特别是对“上诉不加刑”原则、诉讼结构平衡理论、刑事公诉案件求刑权的归属和权利与权力相制衡问题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并从立法上进行疏浚.维护司法公平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专利权滥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专利权滥用的构成要件,对我国规制专利权滥用的立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重点就如何加强我国规制专利权滥用行为的立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指导原则,对民事诉讼法产生了显著影响。它要求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公正和善意,对诉讼参加人滥用诉权、作虚假陈述等不正当诉讼行为予以限制,同时禁止法官滥用裁量权、实施突袭性裁判,以维持当事人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诉讼程序公正。因我国的民事诉讼未实行当事人主义模式,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时应特别关注对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的保护,注重防止法官滥用职权,维护制定法的稳定及尊严。  相似文献   

13.
专利权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国内专利市场的有序发展以及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专利保护范围、专利侵权行为形态及诉讼中止问题和滥用专利权的行为进行概括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专利权人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更好地推进对专利权切实有效的保护,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专利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案件中司法审判的机会主义行为是指法官为追求期望的司法结果而恣意裁判,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确定和忽略个案正义的行为,包括机械地遵循指导性案例、同一法官对同类案件可能不同判决以及裁判过程中的模板化。除知识产权存在无形性、法律状态和保护范围不确定性等独特性之外,交易专用性资产和理论解释的分歧也会推动机会主义司法行为的发生。机会主义司法纵容了机会主义诉讼,损害法律权威性,必须通过制度的完善加以抑制。可以通过采取建立同类案件判决评价机制、判决公开化、培养法官司法人格、确保司法独立等措施,规制机会主义知识产权司法行为,实现法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审判自由裁量权具有正、反两面性,它既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法治;也能因权力滥用而损害当事人正当利益,降低司法裁判公信力,严重阻碍司法公正和法治进步。本文以实现公正司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司法审判自由裁量权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合理规制的必要性,尝试构建司法审判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多维化防控体系。只有采取标本兼治、加强源头治理的方法,才能对审判自由裁量权加以立体化的、综合性的规制,达到确保司法公正、提升裁判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立案登记制是一种案件受理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毋庸置疑,它在保障当事人诉权,化解"立案难"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在运行过程中也极易陷入诉讼爆炸、滥用诉权等困境。因此,立案登记制要想充分发挥提升司法效益的作用,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进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细化流程,坚持司法为民;加强法治宣传,引导理性诉讼;加强内外监督,强化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7.
在某种意义上,司法过程是对民主和正义的一种考量,立法体现民主,而司法则更多地代表正义。司法活动本应严格依法进行,但法官毕竟不是机器,而且为了裁判的合法又合理,需要赋予法官考虑案件特殊性的权力,也就是自由裁量权。但是,自由裁量权如果规制不当,又会被滥用。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赋予和保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对其加以适当的规制,以充分发挥其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确立,旨在维护公司利益与小股东权益,维护股东诉权与限制股东诉权之间平衡的一项制度.我国在2005年<公司法>中首次以条文形式正式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条文过于简单和粗糙,以致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从介绍国外立法例、以完善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角度出发,使移植的此制度更适合我国法律实践,具有本土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国务院颁布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修改出发,提出了案件数量增多与法官数量不足的问题、司法经费增多与地方财政保障不力的问题、上诉率上升与司法公信力受碍的问题、诉讼的正当性与诉权滥用的成本降低的问题、诉讼服务的私人性与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不相融的问题、诉讼费标准降低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弱化的问题、法院与当事人因诉讼收费激励机制的欲求不同而分化加剧的问题、行政法规的立法权限与诉讼程序性规定不相容八大问题,并从司法为民的角度提出了《办法》制定主体回归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诉讼费预收与结算比例二元分离机制、建立健全司法经费保障机制、扩大缓、减、免交诉讼费等司法救助的范围四大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18年两高《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以来,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已经成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把"利器",体现出了节约司法成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司法权威等优越性。然而,由于相关立法与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原则,该诉讼程序的提起存在着检察机关诉讼角色定位不清、司法实务中的受案范围较为有限、责任承担方式和受偿对象有待明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对相关案件的裁判文书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能够顺应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为公益诉讼事业的良性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