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文学理念支撑,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得以不被各种流行的主义所牵引,系统梳理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并将其置入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文学场域中,考察其文学思想的生成语境及存在意义,可以丰富并拓展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贾丽娜 《文教资料》2008,(28):192-194
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价值的女作家.20世纪以来对林徽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及热的发展过程,并在80年代逐步升温.此段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作家生平的研究和作品的发掘与整理;二是对具体作品的文本细读:三是与同时代作家及域外作家的比较研究.本文拟对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作家林徽因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归纳和评析,寻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考察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求开拓出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迄今为止的女性书写历史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女性主义诗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写作现象,它以一种激情而又不无极端的方式宣泄了女性生命中的压抑和渴望,表达着对女性历史的焦虑和对自由状态的强烈向往.这个诗歌群体的代表人物伊蕾、唐亚平、翟永明的诗作充分显示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书写倾向.  相似文献   

5.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失宠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问题,它不只发生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在这个不读诗歌的时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歌的这种历史境遇。截取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诗歌史的一个片段和一个自杀诗人的剪影。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没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界面对社会冲突带来的价值混乱,通过对进步主义史学影响的涨落和其他史学派别出现过程的考察,对历史学在美国社会发挥的功能进行了探讨.每一流派的兴起都是其历史叙事原则的再现,美国的史学研究需要价值判断和道德教化的意义式书写,还是坚持关注现实和实用主义,美国历史学家们都用自己的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真正张扬性别意识的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地表,其最鲜明和为人瞩目之处在于对女性自我的书写。这表现在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和对自我/女人在自然、时间及两性关系中的认知和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和追问。当代女性诗歌在自我书写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下陷入两难的发展境遇,并进行着艰难的突围。  相似文献   

9.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特殊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的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在继承中国现代派诗歌传统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征。自觉执著地寻求诗歌与现实的平衡,时代与自我的平衡,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及中西诗艺的融合,是其诗学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简宁斯(Elizabeth Jennings),从诗歌意象、文化内涵、语言特点、女性经验书写等方面对她的诗歌进行简单评析,以探析当代英美女性诗人个人经验书写传统的裂变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诗歌与政治、经济、化、教育、社会诸问题联系紧密,其基本走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以政治为本”的诗歌;80年代至90年代是“以语言为本”的诗歌;进入21世纪以来转向“以人为本”的诗歌。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民歌运动,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产物,对于当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比照和反思意义。该文从新民歌的成因探讨入手,在分析其普遍性特征的基础上,以题材的选择和书写为重点,对新民歌进行类化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正处在一种多元无序的迷惘状态。时代需要诗歌论工作者对之作出理性分析,以利未来中国诗歌的发展。为达此目的,不仅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关系需要认真探究,而且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这一“近传统”的关系也需要详加考察。本刊这里发表的一级文章,集中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与20世纪三四十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表达了一代年轻学子对中国诗歌发展问题的热切关注和创新性思考。本刊欢迎国内外诗歌国论工作者继续来稿,围绕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女性主义诗歌,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对男性传统的挑战,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对女性自身价值的确认,但其强烈的性别对抗姿态,也加剧了两性之间的对立.市场经济的到来带来的将是女性诗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林徽因小说的解读多局限于对其小说格式的创新与变革的探讨上,忽视甚至忽略了对其小说的整体考察,这造成了对其小说创作成就认识的不足,而将林徽因的小说作品置于文学史的发展框架中,沿文体演变与思想发展的双重轨迹重新审视并考查其小说创作的历史贡献及存在意义,则可完满而清晰地凸显林徽因小说创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型的比较史学在中国日益兴起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较史学在实践上就是对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历史的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有利于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大跨度的综合考察,能够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做到更客观有效的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生态诗歌与20世纪的其他诗歌相比,其审美范式有较大的变化。动物叙事题材的生态诗歌尤其能反映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书写题材的进一步扩展,书写原则更加注重对动物的本真书写,拒绝将动物象征化、符号化、训教化;书写的语言更加偏向日常用语、更加散文化。可以说,新世纪的生态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对20世纪生态诗歌的颠覆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