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情感认同程度不深、行为认同较弱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主要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需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认知认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情感认同;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等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出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理性认知、缺乏情感认同、缺乏坚定信念、在实践方面出现脱节等现象。因此,通过在高校中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并通过第二课堂来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对于在民族地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和践行。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度较好,也存在相当部分大学生认同肤浅、表面、不深入的情况,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不认同。究其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环境,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实践以及家庭的微观环境等都是影响因素。因此,提高认同度,尤其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既要稳步支持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也要加强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发展是综合的,且须要践行和谐健康之道,这离不开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自觉,通过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自觉的向心力,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及社会成员生命的共生和合,其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实践提供了内容、方法导向,实现其在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关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在高校,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占据网络新媒体阵地、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促进大学生自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被大人民群众认可,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存在现有话语体系渗透力不强、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切契合度不够、与广大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等问题。关注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政治基础,价值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加强教育引导和话语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现代人大多集矛盾和边际性于一身,难以把握自身文化身份,进而成为边际人。文化认同危机不仅严重影响着边际人的现实生存,也制约着其人格健康发展。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边际人人格发展中具有导引和规约作用。认知是认同的前提,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在理论的认同与内化上下功夫,从而为边际人化解文化认同危机、找到精神指引、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以高校学生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程度,发现知行矛盾、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制约高校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提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革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等对策,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使之将口头认同转变为心理认同,将认知认同转变为情感认同,以此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计划。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对该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核心是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是产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文化的基本价值、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促使人们消除差异和隔阂,能够共享文化和有效沟通,进而促成合作,逐步产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真正从行动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文化虚无、价值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之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调侃英雄、丑化伟人,割裂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要通过不断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