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章蓉 《东南传播》2011,(9):128-130
微博作为新媒体中最具大众化的代表,不断影响着并建构着社会大众文化及其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语言、传播特点,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内容,从文化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在大众传播领域微博对文化语言、流行文化、媒介文化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获取新闻一手影像资料的主要手段。传统新闻摄影在时机,角度,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主流媒体央视为研究对象,统计央视的新浪官方微博中含有"微镜头"话题的微博,从新闻分类,图片数量,新闻影响力,以及新闻摄影的图片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现今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摄影的新媒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吴倩倩 《新闻世界》2013,(2):106-107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孙磊 《新闻实践》2014,(6):62-63
在社会民生新闻的报道领域里,警界新闻一直拥有极高的热度。纵观20年来杭州的警界新闻史,没有任何一个年份比当下拥有如此"透明"的报道环境: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各个街道派出所、城区出入境窗口和相当一部分"明星"警察都开通了实名认证的微博、微信,公安机关的各个基层单位纷纷玩转新媒体,通过新的渠道发声。"读者"成"用户",纸媒记者还能做什么?首先来回顾一个"警察玩转新媒体"的经典案例2013年余杭公安利用微博侦破"三张扑克牌案"。  相似文献   

6.
耿伟  张晋 《新闻传播》2010,(4):11-12
"今天你戴‘围脖’了吗?"这句诙谐的网络提问,形象地说明"围脖"正在窜红,脖友迅速蔓延。"围脖",乃"微博"的谐音也。微博,许多人称其为微型博客、一句话博客,因为它的长度在140字以内,通过电脑网络将文字、图片等讯息传至微平台以及博客、SNS,分享给其他"脖友",这显然是新闻传播的"新型武器",不能不让报媒注意这一"新媒体黑马"。  相似文献   

7.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最给力的新媒体之一。微博传播所引发的伦理讨论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心。笔者以手机微博直播"捉奸门"事件为例,分析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传播活动中的两大影响要素"人"和"环境"出发,对解决手机微博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苏婷 《大观周刊》2012,(49):38-38
大众传播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平台。而微博作为顺应网络移动化发展大势而兴起的新媒体,它在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微博中公众意见表达的特征及形态,讨论了公共话语空间在微博的建构,及其治理与规范。  相似文献   

9.
肖凤荣 《今传媒》2015,(2):57-59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最具活力的媒介载体,在当今中国的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从微博图片入手,分析微博图片特有的传播特点,从而实现对公众人物监督的作用。探求微博图片对公众人物的监督机制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微博图片传播中的虚假图片泛滥、图片专业性不强和盲目追逐"有图有真相"等乱象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蒙晓  覃彩霞 《新闻世界》2014,(11):72-74
"微博反腐"是基于微博这种新媒体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民间反腐形式,由于微博自身的特点,它在提供官员腐败线索参与反腐监督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微博的出现提高了公众反腐的参与度,就目前来看,虽然"微博反腐"作为网络反腐的一个分支显现了强大的反腐力量和公众关注度,但这种反腐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对"微博反腐"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反腐工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电影《美人鱼》的微博营销为例,通过类目建构剖析微博内容,观察电影的微博营销在内容和风格方面呈现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时代电影的营销现状及特征,并对电影的微博营销进行展望,为新媒介环境下的电影营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博兴起与纸媒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中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微博堪称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新媒体,因为人人可做记者和编辑,它满足了人们社交、被尊重、影响他人等多方位需求。"在微博上,可以更看清一个人,打造个人品牌,微博可以成为你的‘新门户网站'。"作为独家信息发布的最好平台之一,微博可谓"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在新闻传播中,微博由于使用者众多,比传统媒体机构有更大的地域覆盖,在报道突发新闻方面有着更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微博这一新媒体还是"星星之火"的201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便较早地开通了官方微博。运营三年多来,在利用微博服务公众方面不断探索,受到了网友、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本文阐述运营经验,总结博物馆官方微博运营过程中的得与失,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自媒体的应用,进而更好地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14.
微博是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公开地讨论社会事件,分析社会现象。"香港地铁骂战"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引发的是人们对于陆客来港数年来各种矛盾、问题的讨论。而某些个人的过激观点竟使人们转而争论港人与大陆人的素质高下,最终转变成一场混战。个体的力量有如此的威力能够使话题转移,这与微博平等交流信息的原则不相符合。事实上,微博一类的新媒体无法摆脱对某些个体的依赖,这对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是不利的。新媒体应当思考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妍妍 《新闻世界》2013,(5):185-187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最早由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提出,旨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特点,并试图解释其与一般的社会互动之间的差异。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建构社交媒体的"准社会互动"形式,得出新浪微博用在场感、参与感、熟悉感和仪式感来达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微博迅速发展的今天,图片微博以其直观、多元、传播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热门微博上一张图片而被人所熟知的人和事非常多,比如最近杨家川回族自治县公安局局长白勇强事件、成都忠犬等。本文以新浪微博2011年及2012年度的十大热门转发微博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热门图片微博的界定,分析了图片微博形式、内容以及传播方面的特点,最后剖析了热门图片微博的社会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促进与传统媒体融合,凝聚微小力量传递爱心。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看看报纸上的新闻,浏览一下网络论坛,拿出手机转发微博……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天价烟"、"躲猫猫"、"钓鱼执法"等借助新媒体迅速蹿红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新媒体越来越成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提高媒介素养也成为每个领导干部应具备基本素质之一,而许多县乡级的基层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媒体存在恐惧心理,如何提高并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陈刚  邱慧 《今传媒》2014,(1):8-10
在微博迅速发展的今天,图片微博以其直观、多元、传播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热门微博上一张图片而被人所熟知的人和事非常多,比如最近杨家川回族自治县公安局局长白勇强事件、成都忠犬等。本文以新浪微博2011年及2012年度的十大热门转发微博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热门图片微博的界定,分析了图片微博形式、内容以及传播方面的特点,最后剖析了热门图片微博的社会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促进与传统媒体融合,凝聚微小力量传递爱心。  相似文献   

19.
王春燕 《新闻世界》2014,(2):138-139
本文以2013年上半年五部高票房"小妞电影"《101次求婚》、《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和推广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此分析"小妞电影"如何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进而取得高票房。研究发现,"小妞电影"的微博营销呈现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微博营销在争取受众注意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朱智徐 《新闻世界》2013,(10):244-245
现代社会,公众需要公共空间来讨论公共事务、思考和交流,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要,有利于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建构。但是,微博也不是万能的,它的优势和特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