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盛 《新闻世界》2010,(7):107-108
为了提高竞争力、提升收视率,电视栏目在做好节目内容选择和差异化编排的同时,对节目形式的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蓬勃发展的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文以安徽卫视早间新闻节目《超级新闻场》对新技术(多点触摸技术)的应用为例,来简单阐述多点触摸技术对电视新闻播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岩 《声屏世界》2006,(4):43-44
从1998年至今,国内对“说新闻”这一节目形态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产生了一批有吸引力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晚间播报》《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中央电视台的《现在播报》等。这些节目的出现、发展乃至收视率的提高,证明了观众接受它、认可它、喜欢它。但是,随着“说新闻”在全国各个电台、电视台以铺天盖地之势统领新闻播报天下的时候,很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形成了现在“说新闻”节目发展中的瓶颈。播报如何口语化“说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解说词的口语化。“说”出的新闻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9,(6):10-11
5月28日,拥有3G手机的用户都可以收看到视频版的京华时报——《京华播报》,京华网也同时推出流媒体新闻业务。自此,国内首家基于3G无线网络的视频新闻平台——《京华播报》IVVR业务正式上线试播,一同上线的还有《京华无线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4.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30):66-67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  相似文献   

5.
傅雪琴 《中国广播》2009,(10):25-27
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实行轮盘式运作模式。除了《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等节目和《全球华语广播网》外,新闻播报不再有栏目的概念,不再有节目的划分,24小时新闻随时播报。这一改革促使中国之声收听率快速增长、广告收入迅速攀升。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20):47-53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英三档主流晚间新闻节目主播的功能的差异进行考察,并尝试从专业主义角度对上述差异导致的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联播》主播的工作职能仅限于播报,且只在新闻导语和口播新闻时才出现,主要承担仪式性功能;《时事观察室》的主播集记者、播报者和评论员等身份于一身;《六点新闻》的主播则是节目的信息传达者与新闻组织者。三档新闻节目的主播在屏幕形象和播报语态层面也均呈现较大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质。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电视主播制度的改革探索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邓晓峰 《传媒》2015,(9):46-47
中央电视台拥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外语频道,为广大观众提供丰富的全球化新闻资讯、人文风俗等内容.其中,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也就是CCTV-NEWS,是中央电视台一个全天候以英语为主播报新闻的频道.该频道在播报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提供大量的较有深度的评论节目和一些专题节目,比如《亚洲直播室》《全球财经》《财经高峰会》《中国24小时》《文化报道》《对话》《自然与科学》《新财富》《体育报道》和《世界观察》等,在新闻播报的基础上将自然、人文、体育、财经等内容融入节目中,以全球性的视角为观众提供广泛的新闻资讯.  相似文献   

8.
王武 《传媒》2014,(24)
正当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档节目往往要采用多种评论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节目的可听性,而且能够提高新闻评论的深广度,进一步提高节目传播效果。回顾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已经从最开始的单一播报形式转变为多重方式为一体的立体播报形式。本质上来讲,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的灵魂,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各媒体的竞争焦点也从内容转向了思想,这也催生了一大批评论类广播节目。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娱乐化“热”现象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仙 《新闻窗》2009,(3):78-79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地方台曾聘用演艺明星沃尔特斯到现场播报新闻,并且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从此引得其他节目纷纷效仿,新闻娱乐在外国逐渐兴盛。但是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此类新闻娱乐。电视新闻也从播报内容、播报方式到播报理念,都开始渗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因素。其中的代表性电视节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海南台的《直播海南》等,  相似文献   

10.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寻找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依据。早在几年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确立了"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构想,这样的一个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是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那么,多媒体传播的具体样式是什么?它的节目又是如何生成的?今年初,国际台新闻中心推出了《CRI观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试图通过这个节目,实现多媒体内容生成、多通道内容播出和多层次内容使用,探索建立发稿和播出的多媒体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1.
顾鲲 《新闻前哨》2009,(8):58-58
2008年10月.武汉新闻综合频道推出新闻直播节目《整点播报》。这是继《武汉新闻》、《百姓连线》之后,武汉电视新闻推出的又一档以新闻直播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资讯节目。该节目正式开播后,武汉电视台每天的新闻直播节目增加到190分钟,形成了全国城市电视台直播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电视新闻链。相对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而言。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图像、声音、字幕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传播爱心,担当责任",这是《宛都播报》的片头语,它恰到好处地点明了社会新闻特别是民生新闻的本意。该栏目以关注民生民情、传递最新资讯、透视新闻热点、服务大众生活为内容。在每天45分钟的节目容量上,既追求信息量,又看重思想深度,更凸显民生情怀,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彰显媒体责任。一、快速出击,抢占时效时效性是新闻价值取向的永恒追求,为此《宛都播报》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并与公安局110指挥部紧密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语境是以互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网络自制的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和传播.《今日喷喷喷》作为全网首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利用在线直播、弹幕评论及"灌水"规则,体现出强互动性的节目特征.其话题选取兼顾"新鲜度"和"热度",且形成了完成一次制作,多平台协同发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节目嘉宾的选取和语言风格的转向也为传统新闻评论节目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新闻纵横》定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行使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能,突出舆论监督职能,以记兼主持人的播报形式,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融新闻、评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配合《新闻和报纸要》、《全国新闻联播》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  相似文献   

15.
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改变原有的传媒主导型模式,注重用户参与、多维互动,实现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节目传播渠道,为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节目应注重受众本位、融通传播渠道,同时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步长磊 《视听》2016,(11):80-81
电视新闻节目在告别了政治说教式播报方式以后,叙事型新闻逐渐被受众所接受。电视新闻稿件写作的叙事方式对于新闻播报方式的选择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河南卫视的《河南新闻联播》、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以及民生频道的《民生大参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的叙事结构所表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黄良奇 《新闻界》2006,(1):74-76
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股不亚于娱乐化的风潮,一时间,各个电视台纷纷效仿,百姓也将其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就是——用方言来播报新闻。远者有四川台曾经掀起的“麻辣播报”:涉及美食类的如《天府食坊》;涉及经济类的有《经济麻辣烫》;涉及娱乐类的有《超级品位》;涉及新闻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构成节目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叙述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相对报纸新闻评论更具有优势条件,它可以运用更形象的符号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主体是主持人和嘉宾,而最佳的传播渠道就是通过谈话来表达观点。为了克服以往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严肃、呆板和生硬的节目形式,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采取聊天和谈话的形式来进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就是通过共同探讨和讨论问题,来营造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场",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笔者通过对《锵锵三人行》这一档时事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案例分析,并结合人际传播的理论,来探究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以及谈话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谌娜 《声屏世界》2016,(2):57-58
“说新闻”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刚柔并济、亲和朴实的风格中,通过自身独特的人生感悟及表达方式,将客观的新闻弹性表达出来,进而使新闻播报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新闻播报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与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说新闻”的播放方式又进行了一次更贴近百姓的转变,即“说新闻”节目的方言化转变。笔者将通过对上海东方台《嘎讪胡》、苏州台《施斌聊斋》、杭州台《阿六头说新闻》三档方言新闻节目的观察,对方言“说新闻”节目的制作与发展给出自己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子文 《视听界》2008,(2):64-66
电视读报节目的兴起要追溯到2003年、2004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当时引领读报潮流的佼佼者。作为一个定位在大中华区的政论节目,至今是凤凰卫视日播节目收视率的前两名;而作为一个以粤语方言播报的读报新闻杂志节目,广州电视台2004年开播的《新闻日日睇》也有相当多的铁杆观众,曾获颁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地方新闻及资讯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