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当时一些政治家、实业家为了救国而置个人觉醒于不顾,或是革命者以牺牲个人生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不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神思”这个关键,将个人精神的觉醒作为启蒙的终极目标.“立人”是他早期为中国寻求到的建立现代“人国”的唯一途径;文艺则是其“立人”思想的践行之途.从“立人”至“立心”转化的文艺观,其中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但总体上是他建立在真切感受本民族生存现状、深刻省思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2.
“狂人”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与鲁迅一道载入史册。但今天令我重新对他感兴趣的是:鲁迅为何要塑造“狂人”?“狂人”的出现与鲁迅早期所接受的尼采“超人”思想有没有关系?下面是我循着这条思路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20世纪40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20世纪80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以国民革命时期投身实际斗争的鲁迅形象为轴心,突出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联动性,也试图用“民”这一媒介性的概念调和鲁迅早期“人国”思想的内在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景山则日益疏离专业性的鲁迅研究,而以“弘扬鲁迅精神,宣传鲁迅思想,普及鲁迅著作”为职志。但无论是倚重鲁迅资源参与的思想论战还是以广大青少年为目标的鲁迅普及教育,都浮现着早年民主革命经验悠远而绵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陶月梅 《教育》2013,(2):52-53
笔者所在学校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因此,一直以来,我们把实践和弘扬鲁迅的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鲁迅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立人教育思想,它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为此,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精神和核心文化,以此为支点,确立一条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其中,“立人课堂”就是学校变革与创新发展的。个立足点,在课堂上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专业行走”是学校在鲁迅“点人”教育思想引领下,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新文化”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神思”论     
本文认为,神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想象方式,它以“神与物游”为基本运思方式,其功能在于创造审美意象。神思具有形象与情感相统一性、虚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用思艰苦性及语言媒介性等特点。神思以观物为逻辑起点,以“虚静”为心理条件。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以逾 1/3的篇幅,叙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诬陷鲁迅先生考试作弊和霉菌学课余放电影两事件。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道路看,他早期赴日求学时思想具有突出特点并发生过重大转折,于是人们就从鲁迅思想研究的角度认为,这两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交待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笼统的分析立足点脱离了作者的本意。这篇以“藤野先生”命名的回忆性散文,其文章以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为主旨,无论怎样散,都必须围绕“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1.
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是什么?真正从内涵上、本质上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前期思想的钥匙。一姚文元明目张胆地在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石”上打了三个闷棍:其一曰,尼采主义者;其二曰,社会进化论者;其三曰,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者。他污蔑鲁迅前期“非物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早期思想的研究中,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围绕鲁迅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核心主张,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不过,大多侧重于“张灵明”、“崇个人”、“排众数”这三方面,本文做为一个补充,想集中在“掊物质”问题上进行一些探讨。而重点还在于对“掊物质”主张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它的社会针对性这两方面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十分特别而又神秘的人物,作者对“我”着墨不多,“我”在文中看似可有可无却常常贯穿全篇,确有其存在的意义.无论是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还是人物形象,独特的“我”都散发着鲁迅思想的魅力.本文意在通过“我”的人物分类反观鲁迅思想,挖掘鲁迅小说中“我”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1986.10.19)这一天,我班搞了一次融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主题班会活动———思想节。虽然这次班会是以纪念鲁迅为主要内容,但班会名叫“思想节”,这是为了使这次班会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纪念、学习鲁迅,还包括了解、学习古今中外其他大思想家。而且“思想节”的“思想”二字还点明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纪念思想家而活跃思想、启发思考、训练思维。班会前我做了这样一些准备工作:一是确立“思想节”的主题———“学习鲁迅,振兴中华”;二是商定“思想节”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立人”思想具有惊人的超前意识,是鲁迅创作的精魂。鲁迅“立人”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在于其深邃的内涵昭示给我们的哲理性思考:透过“枝叶”寻“根柢”,舍弃“昭华”见“本原”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有人认为鲁迅对创造社和“左联”时期的周扬等人怀有“宗派情绪”。大量事实证明 ,是创造社和“左联”某些人“不在大处着眼” ,往往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 ,以“左”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鲁迅。无论在对敌斗争还是革命文化阵营内部论争中 ,鲁迅始终顾全大局 ,坚持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鲁迅的思想同宗派主义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19.
突出“汉民族本位” ,是鲁迅思考“国民性”的立足点。这种“汉民族本位”立场的选择 ,是鲁迅一贯而持久的理念 ,是鲁迅对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研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鲁迅早期提出改造“国民性”,把它看作是改造社会的“第一要著”,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我的意见有所不同,我认为它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鲁迅提出改造“国民性”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空想出发的。“国民性”,或称“民族性”,顾名思义,是指“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共有之性质”。在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