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人类有信史,常见新事属旧闻,旧事又重现,不足为奇.是故可学古然后识今朝.同理,翻译自古有之,事翻译者亦须谙习翻译之历史.其中,佛典翻译尤为重要.盖因佛典之翻译,于中国古典文学之文体发展,功莫大焉.研习佛典翻译史,当从佛教入中国起.奈何浮屠何时见于华夏,未有准确年代.然吾国佛教传播与佛典翻译当并发于某时.起初佛教传播归功皇家王侯;最早佛其翻译仰仗外邦东来高僧.  相似文献   

2.
李广欢  李娜 《考试周刊》2013,(95):10-11
佛经翻译历时上千年,所译入中国的佛典、输入中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佛典、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绘画艺术、文学方面的影响入手,强调佛经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佛教发源于印度,东传中国,大放异彩,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由于佛典的翻译流传,带动佛学的研究风潮,开创出中国八大宗派蓬勃发展的新风貌,并且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为中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也说明中国在哲学思想上,早已有了深厚的基础,才有发展的条件。由于佛经翻译的特殊地位,在翻译理论的学习中了解它的历史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拟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以方便对翻译理论有兴趣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5.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方广锠 《家教指南》2011,(3):92-105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与译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译场指的是中国古时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佛典翻译工作大约从东汉明帝刘庄时开始,到北宋仁宗赵礼禛时停止,即从公元58年至公元1063年,共计一千零五年,是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从事佛典翻译工作的人很多,译出的佛典非常浩繁。译人们在长期译经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翻译质量逐步提高,翻译体制渐渐完善,而  相似文献   

9.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对佛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进行的。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之初是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中。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汉译佛经也对中国汉语在音、字、意、句法、文体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首屈一指。译经工程巨大,遂由私译而至合译,又由小译场而为大译场,组织及分工细密、严谨。近年来,随着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外文佛学论著的不断涌入,翻译工作者正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佛教译场的发展状况,评述其科学性,并对今后佛典的翻译、梳理和整合,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隋释彦琮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典译论家、翻译家,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辩正论》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翻译活动等情况历史上虽有记载,却语焉不详。经考证,彦琮生卒年为公元557—610年,即生活于六至七世纪之交的北朝和隋朝,其生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隋朝度过的;其出生地"赵郡柏人",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除了学界公认的高僧身份和佛典翻译及理论成就外,在隋朝他还担任"学士"官职。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有二:一是佛典翻译,二是教义宣畅,由此产生了两类性质迥异的文体,即经典文体和应用文体.它们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的直接得名于佛典翻译,如偈、绝句与散文;有的得名于教义宣畅,如导文与散花词;有的则是华梵文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如志怪、传奇、变文等.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大量佛经故事亦流播民间,其中就有地狱游历故事.为了说明地狱之实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亡后或生人入冥游历地狱返还说教的故事.唐代产生的大量入冥故事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为唐代此类入冥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大量题材和描写手法.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简论翻译小说在中国流布之始翻译小说流布中国是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后。在前,世界文化虽与中国文化有过两次交流,但均不是小说。第一次交流是通过翻译佛典,可称之为“译经”时期。这个时期之发轫是很早的。《尚书·周传·归禾篇》已有记载;下至隋唐,中经秦汉两晋,翻译佛经可谓盛举。因译经与佛教密不可分,故翻译家大抵是僧人。西晋初  相似文献   

15.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槃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文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文学、文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文、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8.
中古佛典序跋呈现出非单一性的特征,也即某一部佛典被题写有多个序文或跋文,佛典与其序文或跋文一一对应的局面被打破,它在发生时间、作者身份及题写数量等方面具有广泛与持续的复杂性。中古佛典序跋非单一性具有重要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当时佛教的发展程度、佛典的价值属性以及被翻译与整理的频度、佛典序跋的灵活性及其自身的发展程度等。中古佛典序跋非单一性的形成与佛典的多次汉译及整理、佛典类型的丰富、佛教宗派的推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阅读佛典文献,主要障碍是词语.其中,不少词语是与佛教观念有关的.在佛典翻译过程中,这些表示佛教观念的词有的是借用汉语中原有的词,或增加新的义位,或增加新的义素.由于佛教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许多基本教义已融入普通人的意识形当中,被彻底认同,因而一般情况下人们难以觉知个别词语的特殊意义.下面诠释二例,以示一斑.一、软语:清净妙好的话  相似文献   

20.
佛典翻译文学和民间文学都具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佛典翻译文学虽然不能全部作为民间文学看待,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借用民间文学材料附会加工而成的,如“佛传”、“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中的许多作品,可看作柒上宗教色彩的民间文学。佛典翻译文学与民间文学互相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