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窝与钓窝     
任志新 《钓鱼》2004,(22):13-13
钓鱼人几乎都知道钓鱼前先做窝后钓鱼效果好。野钓时无论传统钓还是悬坠钓,做窝下诱饵是现代钓鱼不可缺少的一步。到钓场观察,绝大多数钓鱼者先和饵做窝(多数用手抛,少数用工具)。然后再抽竿挂线垂钓。水面上如有明显的目标如水草、木桩等还好,下钩的地方与做窝的位置相差不会太多,如果是空旷水域,那么钓点是否就是刚才下了诱饵的窝点之处,那就难说了。因为钓者自己也吃不准,“大概是这里吧!”即然没有准确钓窝子。钓鱼效果要好就难了。  相似文献   

2.
颜恒 《钓鱼》2008,(22):37-39
“钓鱼不撒窝,大都钓不着”、“先打窝子后钓鱼,脚步轻捷慢慢提”、“舍不得香饵钓不着鱼”、“药米打窝,鱼未不走”“诱饵有香味,鱼儿才拢来”、“春钓不打窝,回家没汤喝”、“钓鱼不喂窝,回家没汤喝”……这类钓谚传递的是同一个基本事实:钓鱼必须先找钓点撒饵做好窝再钓鱼。  相似文献   

3.
串钩最大的优势是钩饵抛入钓点后,上中下三泳层都有钓饵,可同时施钓不同泳层的鱼类,虽然串钩有上述优点,但它也同其它钓法一样,容易受温度、钓饵、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使鱼吃钩变缓或无鱼咬钩,如何改变此种状态,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先做窝子后钓鱼串钩钓鱼不象炸弹钩那样,可边钓边诱,即使眼前鱼咬钩的频率再差,但鱼也会因钓点有饵,越聚越多,串钩钓的优势很多,但却无法避免诱鱼效果差的不足,特别是在面大鱼稀的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施钓串钩,就必须抛饵做窝。虽然有人不用做窝,抛对了地方,照样有鱼咬钩,但这种现象往往会持续…  相似文献   

4.
柏名荣 《钓鱼》2004,(11):17-17
春夏过渡时期,钓鱼时常遇到钓点鱼星很多而鱼不咬钩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时原因出在气候上、温度上、鱼饵上或是钓法上。然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却被很多钓鱼人误认为正常的,是不可能有办法咬钩的,但笔者根据多年的垂钓实践认为,在这个时候,钓者如果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将死饵变活饵,鱼还是会咬钩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垂钓渔谚包罗万象,有关钓技方面就流传下来诸多警言佳句。有渔谚说:“钓鱼钓鱼,心神专一”,继之,便又有“手不离竿,眼不离标,钩不离窝”说法。垂钓时,鱼吃饵是瞬间之事,稍纵即逝。如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即便鱼已咬钩,但钓鱼人因分神丧失扬竿的良机,岂不可惜!当今,虽大可不必“手不离竿”,只要架好竿即可。但关键是仍需要盯住浮标,千万不能分心走神!垂钓抛竿前,大家都会先喂窝子,但待窝发时,竿一定要先投窝的外缘,而后逐步投向窝点。初学垂钓者一定要谨记,既然喂了窝子,就要把钩投入窝内,同时扬竿提鱼时要顺势把鱼领出窝子,不要惊跑鱼…  相似文献   

6.
李哲 《钓鱼》2007,(11X):37-37
很多有关钓鱼的专业杂志都对秋钓做过介绍,“秋钓边”成为不少钓鱼人秋季钓鱼选择钓点的指南。我却耳闻目睹了不少钓鱼人在这条经验的指导下无功而返。我也曾有过数次这样的教训。去年9月的一天,我在一个养殖密度比较高,中间和水面都没有水草的池塘钓鱼,根据鱼谚“秋钓边”的说法把窝子打在了靠岸边的光水,结果钓远的人最少也钓了15千克的收获,而一向自认钓得不错的自己却以3千克鱼获惨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钓鱼》2007,(9)
“要想钓得多,必须先打窝”,钓鱼要打窝,打窝就是选择水域某一处作为钓点,撒下诱饵来诱聚鱼群,只有把鱼都“邀请”到钓点,集中到窝里,才能钓到鱼,钓多鱼,这已成为广大垂钓者的共识。打窝在野钓中的作用更为明显。窝子又分熟窝子和生窝子。熟窝子也称老窝子,就是钓鱼人经常在此撒诱  相似文献   

8.
邹思全 《钓鱼》2009,(2):42-43
五 元旦这天,天气阴,又是个阴暖天,雪也化得差不多了。八点多钟和侄子、老张(侄子电话告知他,我俩昨天钓了不少鱼,不到六点就来到我家了)来到钓点。 我还是钓昨天的窝子,侄子钓近窝,老张在我右边3m处开新窝。侄子的近窝时间不长就有鲫鱼中钩,我钓的窝子在九点多钟才有鱼咬钩,拉黑标,提竿中条千克左右的鲤鱼,半小时后又钓上鲤鱼。  相似文献   

9.
颜恒 《钓鱼》2009,(13)
钓鱼人在垂钓中体会最深的就是鱼咬一会停一会的现象,你有时也会发现窝里有鱼星冒就是不咬钩。这也是长期困扰钓鱼人的疑惑问题。因此也有一些钓谚作了一定的注解,如雷阵雨前,钓鱼空空;雷阵雨后,钓鱼丰收、春钓阳,冬钓午,夏钓早晚,  相似文献   

10.
孙美理 《钓鱼》2006,(8):31-31
看到《钓鱼》杂志去年发表两篇关于“光发窝子不咬钩”的文章我感触颇深,此种情况是广大钓友经常遇到的,怎样对付“光发窝子不咬钩”的现象呢?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下亲身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