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1):32-34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中华武术》杂志发表后,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  相似文献   

2.
冯志强 《精武》2006,(8):14-16
丹田混元气是先天之气,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术之根本。如果不练好先天的丹田混元气,单凭后天之气和体力,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  相似文献   

3.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搏击》等媒体发表后,各大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4.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5.
文存 《健身科学》2008,(10):33-33
太极拳的"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劲,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周身关节、肌肉和韧带做到最大限度放松的前提下,在动作的运行、蓄发、转换和定势中,以意引气,将在丹田集聚的内气,运行到全身关节,送达肌肤,贯注于四梢,再复归丹田,这样缠绕往来,从而形成一种浑厚、松沉、富有弹性的内劲。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劲,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周身关节、肌肉和韧带做到最大限度放松的前提下,在动作的运行、蓄发、转换和定势中,以意引气,将在丹田集聚的内气,运行到全身关节,送达肌肤,贯注于四梢,再复归丹田,这样缠绕往来,从而形成一种浑厚、松沉、富有弹性的内劲。  相似文献   

7.
杜式显 《武当》2012,(5):22
近年来重读赵斌师公所写的《内功要领》一文,有所感悟,进而引发了对内劲"发之于气"、"气敛入骨"的思考。何谓太极拳的内劲呢?师公指出,"内劲,乃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也。"首先,这里所指的气,并不是呼吸的外气,而是内气。所谓内气,是通过气沉丹田,使气遍身躯,中气贯足,  相似文献   

8.
《健身科学》2012,(4):39-40
丹田混元气功,是少林太祖门第一功,其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求丹田内气,兼得腰力内劲。混元气是指在人体元气的基础上,通过练功获得的一种内气,首先产生于丹田,故称“丹田混元气”。  相似文献   

9.
陈代明  黄飞剑 《武当》2010,(11):24-24
龙形滚丹田是心意六合拳内功修炼的核心功法之一。该功法为定步动桩,主练丹田内劲,动作气势宏阔,劲力十足,是增强人体筋骨之力,修炼内劲的上好功法。笔者习此功法后,甚感长劲颇快。现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颜胜 《精武》2010,(8):62-64
呼吸力、意念力和丹田力是太极拳内劲的精髓,也是太极拳内劲的精华所在。只有将三者的内在完美地结合,你才算真正地踏入了太极拳殿堂的大门。太极拳是强调用意的武术,因为太极拳的内劲是含而不露的,所以必须强调用意、强调用意念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及区分缠丝劲的4种方法,结果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表现于内则是丹田贮存、遇用外放,4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于脚,主宰于腰、丹田,而形于手足的空间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12.
闻发展 《武当》2013,(10):24-24
太极拳练意的目的是为了在着法上达到灵活巧妙,在劲法的运用上达到精炼有力,刚柔相济。最终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功能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随着锻炼进程,循序而进。在进行日常走架中,必须在心目中树立假想敌,集中意念,对每一个动作的举手投足,都要有的放矢,体现招法的运用。对气路和劲路的练法,也要随着姿势的开合变换用意识导引,顺着一定的劲路进击(包括各种劲法)。例如,练开合劲、钻翻劲、滚卷劲,则必须在十字手和其他相应的各个姿势中,经常用意识引导练习。只有这样习以为常,形成自然习惯,才能逐步达到应变有效。意念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混元内劲日月功。是混元内劲上乘内功之一。通过练习可以加速人体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循环。从而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调理五脏六腑.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疗效。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16.
安呈林 《武当》2013,(11):25-26
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流传四百多年来,原汁原味的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太极阴阳哲理。太极内家,性命双修,丹田乃根本也。据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理解,丹田也就是所谓的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事实上也就是上焦、中焦和下焦气集中的地方,即印堂、膻中及丹田。丹田其实不是一个穴道,而是气的发源地。膻中产生的气的谐波传到心脏,心脏出来的谐波由膻中产生,膻中出来的气聚到丹田,  相似文献   

17.
梁凯明 《武当》2013,(8):20-21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就是内劲的修炼。要想练好扎实的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对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一、太极拳内劲的修炼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19.
心意拳是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劲,由内催外的内功拳。练精、蓄气、养神是宗旨,强内、壮外、达意是目的。可见劲为拳之魂。气为劲之源,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以气为本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如何调息运气? 光与气融 光与气融就是掌握练拳的宝贵时刻,把光气融入功法之中,从而增强内气强身健体。心意拳是内功拳,  相似文献   

20.
“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