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浪》是伍尔夫的一部颇具实验性的小说,别具一格,不仅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小说,与伍尔夫所写的其他意识流小说如《到灯塔去》《达洛维太太》的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海浪》设置六个人物的多重叙事视角,并且有意淡化叙事时间的连贯性,从而将小说叙事从平淡和习以为常的视觉感受中移出,以陌生化的叙述展现了六个人物不同的人生选择。小说还运用意识流语言和诗化语言增添其艺术审美效果和表现力。整部小说运用多种陌生化效果,迫使读者自主做出思考和解读,从而在展现作品深度和唯美意蕴的同时使读者获得独特新奇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实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伍尔夫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反战小说《雅各的房间》和《达洛维太太》,并对其中所反映的关于战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视角认为,父权制道德文化观念束缚了女性身心的发展,造成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临抉择时的困境。通过仔细分析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身份问题,发现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除了选择母亲身份,此外别无出路;其次女性在话语冲突中根本不可能成功建构女性自我;再者女性在内在心理中追寻个人空间时容易迷失自己,从而遭遇生或死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文学创作特别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小说《达洛卫夫人》表现了达洛卫夫人的三重人生困境:对爱情与婚姻的两难抉择,自我迷失以及对生死等人生意义的终极追寻.《达洛卫夫人》可谓伍尔夫探索女性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通过对达洛卫夫人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造成女性人生缺失的社会根源。小说人物达洛卫夫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自我的激烈冲突,是父权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诸因素压制造成的。达洛卫夫人的自我的严重丧失和心灵的呐喊,启示我们对女性自我生命追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从人物意识视角剖析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阐述了它的创作背景及它与以往小说的异同之处,并深入分析书中人物的二重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宋灿华 《文教资料》2010,(24):27-28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使用双重叙事结构,对双重叙事线索中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及其在小说结尾处的交汇,流露出对现实和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以及对生命的矛盾态度。本文采用历史传记批评和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小说中双重叙事结构的深刻启示作用——《达洛维夫人》是一部体现伍尔夫精神写照的心灵自传。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开辟了新的视角,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下,试图通过解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化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和女性与社会的对立,解读作品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型叙事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并创造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构建其小说世界。其作品《到灯塔去》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从叙事的时间艺术、多视角转换和间接内心独白3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作品堪称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高度实验性作品《海浪》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体裁于一体,书写了对现代社会本体不确定性的哲学问思,同时流露出作者颠覆叙述权威、调整叙述策略的迫切需求。模糊交叠的体裁类别、本体论倾向的主题思想、自省式的元小说叙事特质汇聚成流淌于《海浪》文本之中欲与传统决裂的后现代暗涌。《海浪》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彰显了伍尔夫力图走出现代文学表述困境的突围之举,折射出她作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学理念,为找寻未来理想的文艺之花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3.
《阿弗小传》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重要的实验之作,它通过狗与人、事实与虚构、空间与时间的二元对立叙事,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以精英为传主、过分被事实束缚和主要以时间线性叙事为主的传统,为传记艺术的创新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现代叙事艺术的精要之处表现为多焦组合式的叙述结构、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以及功能层次的诗意拓展。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事艺术上超越传统的创新为20世纪的小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她独特的创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谨、考虑周密的叙事技巧。创作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其实凝聚了她在聚焦视点、叙事距离、叙事中的标志性过渡、叙事分层、叙事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深刻造诣。  相似文献   

16.
The Mark on the Wall by Virginia Woolf mirrors the features of modernists’ fictions.By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smart use of mixed tenses as well a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n the short story,the paper exemplifies Woolf’s unique writing style,an innovation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devices.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巅峰之作《海浪》中,通过对情境、结构、时间诸叙事因素的巧妙运用,彻底摆脱了物质性现实对于作家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羁绊,为小说艺术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所成就的既是伍尔夫要将小说建树成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的理想,也是她要“使个别的生命沉没在一种更普遍的视野之中”的思想意图。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是现代主义的实验大师,他们在小说创作伊始,都把短篇小说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本文从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和叙述范式三方面入手,系统比较《阿拉比》和《墙上的斑点》。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以其细致入微的叙述手法和独特的人物刻画而傲立现代主义文坛,而它结构安排上的“随物赋形、寓形于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其美学意义。以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意识流小说在文理结构、“重要的瞬间”、象征性意象和音乐相似性方面的审美特性,从结构美学的角度验证了伍尔夫的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