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世纪英国移民是美国外来移民中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贡献的群体。来自美国移民始祖故国的他们和其他新来者一样远渡重洋而来,却很快融入美利坚社会,并被视作“看不见的移民”。他们拥有美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革新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技术和理念付诸实践。无论他们不同于抑或相似于其他进入美国的移民族群,19世纪英国移民定居美国后的种种经历和贡献在美利坚共和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又一个移民潮,大量移民涌向美国大城市.如何把大量的移民变成真正的美国人,特别是如何把移民孩子变成美国人,成为当时美国城市公立学校的重要任务,因此,美国城市公立学校通过改革,开设语言班级、教授公民知识等措施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了移民孩子美国化的"熔炉"角色.对于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不同的移民群体和不同的移民在成为教育者后的态度和看法是不相同的,他们中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认为这是移民成功的机会和途径,有人认为是对他们文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度。在美国移民史上,移民活动肇始于1607年英国人移民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继英国移民之后,荷兰人、瑞典人、德意志人、法人等接踵而至。承袭欧洲私人兴学的传统,移民“到美国后各按基督教宗派举办学校”,他们“所到之处就是设置学校之处,移民所到之时就是兴办教育之时”。这就决定了当时的学校以私立为主且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性。此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及散居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美国进入城市化扩展时期,大量外来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他们受到内外因素制约,一度产生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而公立学校内部对新移民子女的教育也存在巨大的分歧。在美国社会有撕裂之虞的情况下,美国化运动在官方及民间有识之士的倡导及社会各界的参与下悄然兴起,并通过公立学校及社团公民科课程的探索与公民模拟训练的尝试,有效地促进了新移民子弟的美国化,保障了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长治久安。其中不乏有益经验,并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及其子女如何融入城市问题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移民儿童在学业上的表现,比他们的美国同学好,但当他们变得更加美国化时,表现就退步了。在所有的移民儿童中,越南儿童的学业成绩表现最佳。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蓝保特说,这项研究是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为美国带来了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我所任教(作为交换教师,2000年我到美国任教)的美国弗吉尼亚州大瀑布城(theGreatFalls)私立幼儿园、绿色乡村学校(VillageGreenDaySchool),经常可见一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在一起嬉戏学习,同时也发现他们带来了各自特殊的文化。因此,美国的幼儿园很注重围绕各国的节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使移民中的儿童美国化,并在尊重他们原来的文化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围绕…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来自东欧和南欧的所谓“新移民”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促使美国主流社会中“盎格鲁遵从”论一时间兴盛。这一强制同化理论支配着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公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对“新移民”子女实施“美国化”,力图将其塑造成地道的美国小公民。这些同化策略确实促进了东、南欧移民子女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但是也给这些孩子及他们的父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移民家庭代际间的文化隔阂与冲突。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来自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开始进入美国,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肇始并延续至今。穆斯林移民群体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与演进,实为特定群体跨文明交往的个案。美国穆斯林移民既承载着伊斯兰文明的文化基因,又在整体上逐渐形成对美国的公民认同。在穆斯林移民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交往进程中,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这一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负面因素,但经过交往与碰撞的过程,穆斯林移民整体上还是体现出社会参与增加的融合倾向。"9.11"事件的发生,对于美国穆斯林移民来说,既是冲击也是契机:一方面,恐怖袭击对美国社会的冲击让穆斯林移民与美国社会的融合难度增加;另一方面,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也再次明确了与美国社会主动沟通的重要性,增加了深入文明交往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从二战后至60年代初,西印度群岛人掀起了移民英国的高峰。他们在一些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民族聚居区,积极与英国白人通婚,努力参与英国的劳动市场与政治领域,期望融人英国社会。但是,作为一支黑人移民群体,他们在英国的同化之路,却遭遇到严重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多元化教育运动源于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它是一场自发的、民间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在于为黑人、亚裔美国人、美国土人、西班牙语系移民及白人中未被体现或未被充分体现的群体争取平等教育的权利,进而争取社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原来的民权运动主要是以主流化的价值观来为非主流化的群体争取平等权利,而多元化教育运动则试图在化教育中体现非主流化群体的价值观。以争取形成一种新的美国化。这场运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距离其目标还很远。  相似文献   

11.
索格飞 《考试周刊》2009,(39):229-230
美国社会的少数群体来源众多,其种族和民族关系异常复杂多变。为追溯其多变性背后隐藏的各种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历史上少数群体内部,以及他们与主流群体之间摩擦冲突的探索,着重指出了多变性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等客观因素,同时强调在考虑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关系过程中应区分对待自发移民与强迫移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南方神话破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化中的南方神话的分析,认为南方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导致南方化与美国其它地方化区别的主要因素,使南方化失去了移民初期的清教主义精神,最终使南方在南北战争中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一直很重视对移民的同化,公民教育是移民同化采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为此,20世纪中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其实践探索值得研究。美国成人移民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帮助非美国公民身份的成人移民通过入籍考试,加入美国国籍,并培养他们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使之与整个社会结合成一个团结而统一的整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公立学校、移民归化局和其他一些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近期,英国政府宣布进一步限制非欧盟的高技术移民人数,这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BBC英伦网采访了一些在英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普遍表示,激烈的竞争使压力变大,并且对于未来也感到担心。  相似文献   

15.
从十七世纪中期直至二十世纪初,大量欧洲犹太人移民至美国。恪守传统的犹太人怀着美好的幢憬来到美国后,经历了很多他们始料未及的文化上,信仰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一些敏感的犹太作家开始用小说、诗歌等形式来表达犹太人期望在美国找到精神家园的梦想,刻画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后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犹太移民在美国化道路上举步维艰的两难境地,早期美国犹太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阐述了早期美国犹太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早期美国犹太作家关注的主题以及他们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老板"是美国城市社会结构中的特殊群体.19世纪下半叶,在工业化推动下,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移民涌入城市.但当时的城市管理体制很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对外来人口的有效管理.城市政府软弱涣散,造成极大的权力真空,使得熟悉城市事务,和城市移民有天然联系的"城市老板"乘机崛起.他们给外来移民提供一定的帮助,外来移民也为他们提供"选票"支持.正因为"老板"得到了移民的广泛支持,他们才能够在美国政治中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7.
一、早期私立中等学校的类型及特性在美国移民史上,移民活动肇始于1607年移民弗吉尼亚的英国人詹姆斯敦。之后,荷兰人、德意志人、法国人、瑞典人等接踵而来。他们承袭欧洲私人兴学的传统,移民到美国后各按基督教宗派举办学校。就中等学校而言,由于受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受教阶层主要为上层的子弟,所授课目也是依西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断涌入的移民不仅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而且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压力。本文主要探讨了移民子女在美国的教育情况,并以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多莱斯哈得森移民学校为例,从观察者的角度看待移民学校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是美国文明的支柱之一,影响着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部分的美国人都认为上帝在他们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美国人的这种宗教意识与美国殖民地开始时期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的强烈的宗教动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时移民尤其是迁往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居的最大推动力来自宗教,并以他们的成功给美国社会打上了永久的宗教印迹,使得美利坚至今仍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社会大熔炉,在数百年发展中形成了以教育为主导的移民社会融合实践模式,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移民的政治认同、经济参与,缩短了群体间的文化差距,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对多元文化群体的新型社会管理,建构起独特的教育社会管理实践体系,这对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