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  相似文献   

2.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变就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  相似文献   

3.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他的话,生活中并非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和挖掘。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新闻,乃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1、增强新闻敏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敏感,它是记者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的一种能力,是记者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时时处处事事做生活的有心人,是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重要前提。1992年2月,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我获悉象山渔妇赵小宝将赴美与她50年前营救过的美国飞行员见面。当时许多人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连新闻圈中的一些同志也认为“救美国飞行员,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不值得一写”。  相似文献   

4.
就 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 ,“发现”对每个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在经济生活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记者 ,只要你用敏锐的目光 ,深邃的思考 ,就能去发现蕴藏在新闻背后具有及其重要价值的报道 ,定能把经济新闻的题材做得“出彩”、“传神”。作者不是跑经济部门的专业记者 ,但由于长期在新闻采访一线 ,对整个经济条线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 ,我觉得 ,只要你用心思考、观察体验 ,即使是很小的部门 ,不大的条线 ,其新闻线索也是层出不穷。去年以来 ,记者稍微留意一下盐业部门 ,做了两年的实践体验 ,…  相似文献   

5.
何为亲民性?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可谓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办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延伸,它所蕴涵的“群众内容、群众形式、群众写作、群众评价”,既是其基本要求又是其本质追求。其中,所谓“群众内容”,说的是报纸内容一定要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记者的一项神圣使命。江泽民同志说:“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记者的工作,一头系着党,一头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党和群众认可的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才有威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一些新闻报道出现失实,群众对部分媒体信任度降低。这和新闻从业者作风浮飘,尤其是缺少扎实的调查研究有关。新闻失实大多可以追溯到作风上的漏洞就宏观的思想层面而言,一些记者——追求报道数量,忽视新闻质量。媒体竞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青年记者,去年4月调到湖北孝感报之前,曾在农村公社当过通讯员。基层生活的实践,使自己对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有所了解。我经常这样想,作为一个小报记者,如果不能置身于群众之中,熟悉报纸的宣传对象,经常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要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地委的中心工作,那是有困难的。记者就是要善于把群众想说又不敢说或者想说又说不出  相似文献   

9.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群众普遍关心的就是记者该写的 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就是领导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记者应该报道的线索。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0.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2,(11):27-28
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刚搞新闻时,总感到身在基层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其实不然,只要你留心连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就能时时处处发现新闻。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基层报道人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1.
穆青同志一生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和舆沦引导工作。1956年,针对有记者对写问题报道有顾虑:“问题总是很复杂的,在未解决之前,既无办法又无经验,不好报道。”穆青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3.
何为亲民性?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可谓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办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延伸,它所蕴涵的"群众内容、群众形式、群众写作、群众评价",既是其基本要求又是其本质追求.其中,所谓"群众内容",说的是报纸内容一定要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报纸的内容要反映人民利益、人民的工作,生活和斗争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新闻报道中最大量、最生动、最有价值的东西,报纸要为群众说话.  相似文献   

14.
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责任更重,要求更高。面对新的形势,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在新闻部门干了好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和悟性。我们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深切地感受到,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写出的报道就会出“彩”。  相似文献   

15.
这是李尚智同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所采写的新闻通讯的集子,应该说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反映了当今这个时代的喜人风貌,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由衷地为尚智同志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我一直为新闻作品难以出书、很少出书感到抱屈。不像作家,写一点乡思亲情、身边琐事,都可付梓传诸后世。新闻界自我嘲讽,就有新闻作品“速朽”之说。当然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新闻记者出书者不乏其人,而且颇受读者欢迎,其中尤以名记者、老记者居多。这次同济大学出版社又为中年记者尚智同志出作品集,说明出版界对新闻作品在观念上已大有转变,对新闻界来说,无疑是很鼓舞的。  相似文献   

16.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认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套用罗丹的话也可以说,生活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有新闻。这里,仅以笔者采写的三篇消息,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多年在地方工作的省台记者,多年的基层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到,一名驻地记者的价值观还在于要时刻关心当地群众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来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疾苦和心声,要善于发现新闻.它不但是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而且也是驻地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多出精品的一条途径。众所周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来自群众,又在过来指寻群众,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新闻宣传如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疾苦问题,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是一名党的…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9.
<正>当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时,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志愿是当记者,写新闻报道。"当步入记者的行业时,或多或少也听到有的同志这样说过:"我主要是负责采访,写稿,制作新闻。"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认为我的任务也很明确,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而这些看法都看似与新闻评论不搭边,没什么关系,但新闻评论不只是编辑记者才能完成的事情,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新闻本身,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下面就  相似文献   

20.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