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美术出版社新近推出了《艺术大师之路丛书》,包括《齐白石》《李叔同》《徐悲鸿》《潘天寿》《丰子恺》《李苦禅》《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黄胄》十册。 十位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艺术观点和成就。丛书编者把每本书的内容分为“生平传记”“谈艺录”“诗歌文赋”“诸家评述”“艺术年表”“作品评  相似文献   

2.
纵观苗兴林的山水作品,总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真切,给心灵一次返朴归真的洗礼. 苗兴林出生在素有"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之称的山东巨野,受父亲绘画艺术的熏陶,自幼酷爱绘画,与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其作品在国内曾多次参加展出荣获奖绘画艺术成就被<中国文化报>、<人民美术>等诸多媒体关注报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报美术编辑曾纪纲,最近其传略与作品被《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录入。同时他还被提名为“世界书画名人”。这部立体展现世界著名书画家艺术风貌、印刷精美、即将发行的大型辞典,是由中央电  相似文献   

4.
康丽 《出版史料》2005,(2):77-78
张仃先生年届九十,是我国成就卓著的工艺美术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漫画艺术家。他一生都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艺术的园地里,曾有友人这样来概括他的艺术成就: “独领风骚成全才,鬓华虽改艺常青。”这的确是精辟的知言。为了全面总结其艺术成就, 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仃艺术成就展”。张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1899~1983年),字季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近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国面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他更是卓有成就。上世纪30年代,他曾执教于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后来,他在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仿古画作可以乱真,“骗”过不少鉴别大师。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报美术编辑曾纪纲,最近其传略与作品被《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录入。同时他还被提名为“世界书画名人”。这部立体展现世界著名书画家艺术风貌、印刷精美、即将发行的大型辞典,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画研究院、美国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国东方  相似文献   

7.
姜行波,1955年生于山东青岛。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先生。1982年到山东人民出版社任美术编辑,1989年任山东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1996年被任命为山东美术出版总编辑,2001年任山东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20年来他编辑出版的好书不计其数,他策划的图书曾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等近百个奖项;他引进出版的俄罗斯系列精品画册在国内及俄罗斯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褒奖他为中俄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他荣获了俄文化部颁发的“普希金文化奖”,并被聘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美术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2018年1月16日至3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荣宝斋共同举办"张大千艺术展",共展出作品一百余件套,以"集古得新""临摹敦煌""大风堂收藏""大千师友""大千用印"五个单元系统全面展示张大千一生的创作历程。在中西艺术碰撞、融合的历史语境中,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张大千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同时也展现出他对艺术革新与  相似文献   

9.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赛珍珠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其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中国题材”系列英语小说,赋予了“中国故事”以世界的舞台.此类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始于上世纪30年代,漫长的译介历程映射出赛氏作品被国人接受的坎坷之途以及“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历时嬗变与重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吴为山的作品以全新的面貌频频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展览上,被誉为“为时代造像者”,他的雕塑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化符号,凭一己之力拓展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表现领域。2003年,吴为山获得了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最高奖攀格林大奖,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位亚洲艺术家。“实践催生理论,理论引导实践。”在实践上“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基础上,吴为山也推出了别致的理论随笔集《雕琢者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集萃了个人演讲、手记、对话中对中国雕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感悟,提出“写意雕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博物馆》2009,(3):114-114
“观澜于镜海,水波不兴欤?心澜涛天欤?”2009年2月27日至3月22日,在即将迎来建国甲子之庆之时,适逢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澳门艺术博物馆与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镜海观澜——澳门艺术博物馆藏澳门美术作品展”。该展选取自19世纪以来澳门多个时期,不同种族、流派、观念的美术作品,连同内地专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创作,共300余件,呈现100多年来在中西文化冲击下澳门美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老人干瘦、晚年走路还颤颤巍巍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学贯中西的老者.有着蓬勃饱满的艺术生命,有着认真狂热的艺术激情,担当起了中国美术从僵化的创作模式转向现代绘画艺术的开路先锋.扛起了中国美术进入开放时代的旗帜。其实,放怀无忌的他“骨头很硬”,一直视鲁迅为“精神之父”。  相似文献   

13.
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1,(12):20-21
简介:钟开天,1942年生于云南昆明市,1961年入伍,197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他被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由上将称为:“军旅骄子,边塞画家”,更被称为云南沃土滋养的“艺术大家”。曾任昆明军区美术创作员、云南省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北京大学艺术顾问、  相似文献   

15.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的书画艺术大师。他以真、草、隶、篆等各种字体书写的大幅屏风、横匾、对联以及小帧的册页、扇页、书信等,成了中华书法艺术的珠玑珍品。他的傲骨、画风、书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艺冠四海的书画家,如“扬州八怪”、任颐、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其流风余韵,冲击并悄然影响着三个世纪的中国画坛! 作为一代宗师、画界泰斗的八大山人,他的作品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瑰宝。为了全面展示这位伟大书画艺术大师的非凡风貌,江西美术出版社早在1994年夏天就在庐山成立了《全集》编委…  相似文献   

16.
冯小刚于1997年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至今已10年有余,从《甲方乙方》的1100万元到《集结号》的2.6亿元票房的收入.冯小刚不仅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也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为中国电影如何崛起带来了希望,树立了典范.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贺岁片大师,  相似文献   

17.
一篇真正优秀的评论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而且要有学艺术价值。邵飘萍在新闻学专《新闻学总论》中,曾提到新闻评论写作要“简洁明快”和“含有美术之意味”,“除去记述某问题之理由见解外,其词亦具有几分动人之魅力”。“简洁明快”是新闻语体的特征,而词“含有美术之意味”,有“动人之魅力”,正反映了新闻语体和学语体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兼具收藏家、鉴赏家、作伪者和书画商等多重身份。其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内容兼及释道、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门类,既能作工笔小品,也能绘写意巨作。这些作品突出地体现了张大千致力于从传统艺术中吸收养分,从而以摹古、拟古、融古、化古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现象。因此,要全面、深入阐释张大千的创作渊源、师法对象、作品风格,就不能不对其收藏、鉴赏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张大千的收藏变化与创作演变之关系,对其20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创作做出较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是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也是一位罕见的全能画家。他既善于工笔,亦长于写意;山水、人物、花鸟皆无所不能;最出名的几大题材如仕女、高士图、荷花等都自成一绝;晚年又独创了泼墨泼彩画法。仕女图是张大千的作品中自成一体、独具一格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他自敦煌归来后的仕女画作品较之前风格大变,令人叫绝。一般认为,这与他在上世纪40年代初在敦煌、榆林石窟临摹壁画,前后积数年之功是分不开的。本文试从敦煌壁画中各种人物画——供养人像出发,从传承的角度探索张大千前后仕女画风格之变,与敦煌壁画中供养人像在审美、画法上的联系和渊源。  相似文献   

20.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即将面世,这在国内外学术界、美术界将是一件空前的盛事。先说“引子”:为何用此标题也许有人会说这总标题不符合事实,什么“填补空白”,不是此书之前已有台湾的《美术大辞典》(下简称“台湾本”)和黑龙江的《简明美术辞典》(下简称“黑龙江本”)相继问世了么?不错,但者提供了较为新颖多样的审美欣赏物。我们主观意愿除通过词目释文给读者以正确、丰富的知识外,还想以这众多艺术形象的复制展观在读者眼前,让他们基本上具体认识并领会到中国美术之“美”之所在。因为,众所周知,审美欣赏一般说来是以美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即通过观赏者的感觉、特别是视觉来进行活动的:它开始于感受作品艺术形式美,进而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涵义和作者的情思意境,最后领会作品的艺术真实。因此,“上海本”虽不是画册,是以文字(条目)为主,但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以便使读者在限于字数而无法畅所欲言的条文之外,借助于带有中国民族性的多样的图版形象的感染作用来补充、提高自己的审美欣赏效应。“上海本”自然尚有不足之处,但它至少具有“民族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