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章佳妮 《文教资料》2008,(28):11-13
1930年前后,蒋光慈的"革命小说"在"海上文坛"蔚为流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具有先锋性质的蒋光慈小说迎合了都市消费者对于"新"、"异"审美的认同.在他的小说中,革命、恋爱和颓废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其先锋意义.其中,革命处于中心地住,而颓废和恋爱都是蕴含在革命权力话语中加以表现的,最终都指向革命.  相似文献   

3.
蒋光慈"革命+恋爱"小说中"革命"与"恋爱"的真实程度一直被无端遮蔽,文本中的那些革命,并没有解决何谓革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如何革命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对于红色经典来说,不解决这些问题,其经典地位就必然受到质疑;而其所谓的恋爱,更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它总是沾染"革命"的光芒。缠夹不清、相互遮盖的革命与恋爱,体现出小说人物对于"革命"与"恋爱"的纠结感。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家之一,蒋光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以"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确立其个人特色与地位,而其在革命理论上的具体内容则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诠释,被遮蔽在左翼主流批评话语之下。与风格鲜明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蒋光慈的文艺批评似乎显得缺乏新意,多为对苏联拉普文论的机械照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为数不多的文论中仔细挖掘出属于蒋光慈个人的独特理解。只有立足于蒋光慈所处特定历史语境并充分地考察他对"革命"的个人化的理解,我们才能完整、鲜活地把握蒋光慈及其创作和批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他的"革命"概念具有着形而上的特质,是一个具有内在同一性并混杂其他概念蕴含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5.
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独特价值的作家,他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受到了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深刻影响。不仅如此,由于个性的因素和时代的需要,蒋光慈所理解和重构的是一个既有侠义色彩又具革命精神的蒋式拜伦形象,这也使他的“革命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重流亡者身份,从而"越界"挑战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上海的西式公园是丽莎最为重要的活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化符号。而正是通过游荡在公园中的白俄妓女丽莎,蒋光慈摧毁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蒋光慈最终为丽莎选择了"中国式"的"投浦"自杀,以此让柔弱的丽莎承受着中国社会典型性的黑暗与绝望,并且通过自杀行为获得了反抗黑暗的革命气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正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乃至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风潮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这位作家所得到的评价一直不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未能将其小说置放在其相对应的脉络进行解读。本文意在论证,蒋光慈最成功的作品《冲出云围的月亮》,乃是对茅盾《蚀》的《追求》所作出的逆写。只要一离开这个独特的情境,就无法理解这部小说的价值,乃是一种回应后革命语境的策略性书写。而这种逆写之所以成为可能,乃缘于蒋光慈对苏俄的新写实主义及未来主义的挪用。  相似文献   

8.
"革命 恋爱"作为革命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小说模式,它的出现首先是继承并改造了20年代初期欲望与理性悖论调适的理路--"个人的即社会的".继承主要是对革命与恋爱一致性的认同,改造主要是革命( 阶级革命)获得了包容、决定恋爱的优先性.革命与恋爱的关系经历了从"为恋爱而革命" 到"为了革命牺牲恋爱"的变化,最终在艰难的调适中走向了革命禁欲主义.丁玲的转变, 颇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左翼作家自我改造与自觉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提起“恋爱与革命”,很容易使人想起大革命后曾流行的“革命浪漫谛克”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人们用“革命 恋爱”的公式予以概括。包括《幻灭》在内的《蚀》三部曲,虽然比这批革命文学作品出现要早些,而且也曾遭到过革命文学阵营的讨伐。但在表现主题的艺术切入角度上,在人物的生活经历选择上,却又与这类革命文学作品呈现着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茅盾小说的艺术生命力更长久些。在以前对它们分别研究中,确实不把其归入一类,因此也就难免存在局限。本文拟把它们联系起来考察,以便从文学史的发展上来研究这一文学现象。限于篇幅,仅选茅盾的《蚀》的第一部《幻灭》,从这里入手进行一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正> 从五四文学到三十年代文学,其间“革命加恋爱”的作品曾一度十分流行。开这一风气之先的是蒋光慈,这已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长期以来,“归命加恋爱”的作品常常被冠以“光慈式”的定语,为人们所诟病。随着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探讨的逐步深入,一部分研究者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对这一文艺现象的简单否定。有人认为,“革命加恋爱”作品是五四文学到三十年代文学  相似文献   

11.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王子出行记》一诗中,罗塞蒂借用《天路历程》和《雅歌》的叙事结构,以戏仿的手法颠覆了骑士传奇即西方浪漫文学的传统,暗讽在追寻世俗享乐的维多利亚时代,真正的骑士精神早已名存实亡,所谓的绅士风度只是徒有其表,同时也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24年5月蒋介石接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骨干力量,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蒋介石具有致力于国民革命进步的一面,但对联俄联共持中间立场,他是由一个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中派"。随着矛盾的加剧,蒋介石由中派向右派转化,导致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胡也频的小说《到莫斯科去》与《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塑造了两位鲜活的革命女性:素裳与白华。通过描写两位女性如何选择革命的道路,如何在革命道路中成长,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五四以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展示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紧密结合。当然,在素裳和白华的塑造中,作者也贯穿了“革命”与“恋爱”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7.
略论武侠小说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 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 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共同的心路历程,而且“革命 恋爱”作品所流溢出的近乎武侠、言情的通俗文学气息,也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为当时新兴“革命文学”的普泛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雷铁崖不仅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其从事民主革命的宣传活动中,著有相当数量的诗作。透过其诗作,我们可以感知其深厚的革命情怀和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然而,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了其革命作用的正常发挥。这说明,仅有革命的情怀是不够的,更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作指导,才能避免悲观失望情绪的产生,增强革命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ports research on young people's conceptualisations of love and romance through a gender perspective. The data are stories written by 12-year-old girls and boys in Norway who were asked to fantasise about their future love life. Their narratives are explored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emiotics and analysed within a sociological framework. The article has two major aims. The first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methodology of collecting essays written by young people to gain knowledge of their conceptions of adult life. The second aim is to offer new findings on the specific subject of romantic lov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describing how to do love in young people's f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