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员都怕费了好多心血写成的稿件被编辑一个条子退回来。一接到退条,有些作者往往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有些好象还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有的干脆抱怨编辑不识货。其实那是一种偏见和“自我感觉良好”的表现。应该说,退稿是尊重作者的表现。既然稿子被退回来,肯定不是稿件写的不成功,就是投稿方向不对路。应当冷静下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常言说,文章总觉自家的好。一篇文章写成,耗时劳神,自己认为不好是不会送到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3.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4.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工作时,急于想让稿件上广播,登报刊,不能正确对待退稿。接到退回来的稿件,就往烂纸地里一扔,认为自己写的稿子,给退回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去年五月初,我采写了一篇反映一些农户乱占土地盖房子、滥用耕地建砖窑的稿件,寄给《徐州日报》,没几天就给退回来了,我又分别投给电台和报刊,结果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不过《新华日报》编辑部在退稿中附了一个便条:“希望你能从更深的角度去挖、去写,如报道地方政府是如何采取措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宣传的业余爱好者。去年中学毕业以后,曾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社、电台,但这些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对此,我非常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我请教编辑同志:为什么我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呢?究竟如何才能把稿件写好呢?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企业业余写作爱好者,由于经常投稿,接触了一些报纸编辑,在和他们言谈中,我了解到:一张报纸真正高质量的稿子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一般化的稿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关系稿只能挤入“一般化”稿件中。真正低劣的文章,就是有人,也难以挤入报缝,但要是高质量的稿子,就是被那些热衷于“以人取稿”的编辑碰上,也绝不会轻易放过的。编辑遇到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会爱不释手,为之精工细琢,使之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投稿,每次都贴足邮票。听说投稿可以不贴邮票,可我又不敢不贴,怕被退回来误事。请问是有这样的规定吗? 张忠义张忠义同志: 对你提出的给新闻单位投稿是否贴邮票问题答复如下: 按邮章规定,寄给报刊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稿件作收件人总付邮费邮件交寄,封面上应当注明“稿件”字样,不许夹寄信函。邮局接受这类  相似文献   

9.
现在所谓网络书其实未免名不副实,不过就是网络写手的文集——从网上找一些文章然后编辑成一本书。网络书应该多少体现前面谈到的那些网络的特色。保留了一点网络特点的,我才承认它是网络书。  相似文献   

10.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精编出短稿     
稿件精了,才能短——这是我做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就拿今年1月10日这天的版面来说吧,半个版刊登了14篇稿件,原稿共计4850字。经过编辑,删掉1100字,最后见报3750字。那么,我们是怎样精编稿件的呢? 首先,是删去新闻稿件中那些  相似文献   

12.
编发优秀稿件,是我们每个从事编辑工作同志的共同愿望。编辑个人的知识修养,对编发的稿件质量有着关健性的影响. 我在接触《历代军事思想研究》等栏目的编辑任务时,因为不懂业务,知识贫乏,简直有点无能为力.不敢下手。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强自己的知识修养。我大体采用了这样三种办法:一是所谓“临阵磨枪”。就是先把作者的来稿认真地阅读一遍,然后根据作者所提出的问题,所引用的史料,尽可能地把原著找来阅读.这样,对于文章所论述的问题,是否真有道理和研究价值,是否经得起推敲,就大体上有了一点把握。二是结合编辑任务,充分利用业务时间,系统地读一些书。《历代军事思想研究》栏目的文章,常常涉及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名排长走上团新闻干事的工作岗位。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知“五个W”为何物的“门外汉”,对新闻这个高深莫测的神秘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在到了这个位子上,心里确实有点发怵。“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就应该干出点名堂来。”我如是想。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军报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捧起《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与成才》等教材一点一点地啃,并主动向编辑、老新闻干事请教,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进行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然而半年过去了,寄给编辑的百余篇稿件都…  相似文献   

14.
一作为编辑,我每天都接触大量稿件;作为读者,我每天都浏览许多报纸。但真正能打动我心、催我泪下的文章实在少见。然而,不知怎么的,一篇我本来不想花功夫细读的长篇通讯——《驶向世界的航程》(新华社1月14日播发,人民、经参等报在显著地位刊登,以下简称《航程》)却抓住了我的心,唤出了我的泪。春节期间回山东,一位在工厂工作的朋友对我说:“你们《经济参考报》前些日子登了一篇长文章,叫《驶向世  相似文献   

15.
一、编辑决策是主编决策的基础从编辑学角度看,任何一个编辑部都不可能将收到的稿件直接发表,必须通过编辑这个“把关人”。编辑将收到的大量稿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经过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做出决策,哪些稿件能够采用,哪些文章不宜刊发,等等,然后写出稿件审读报告上报给主编。当各个编辑将稿件都集中到主编那里以后,主编就必须进行决策,对稿件加以进一步的评价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宁 《军事记者》2012,(6):70-70
有幸到军报编辑部学习.能够翻阅许多通讯员的来稿。不过,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一些过去名字时常在报纸上“闪光”的通讯员稿件时.真觉得那些稿件不如他们过去的见报稿写得好。我问编辑老师.是不是通讯员的来稿都是这个样.后经编辑修改润色后才变“好看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报道员平时一味忙着写稿.不注意学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渐渐掏空了.所以写的稿件越来越没味道。  相似文献   

17.
初听“文责自负”的说法时,作为编辑,我是竭诚欢迎的,以为工作会轻松起来。仔细想想,才知事情并不象嘴上说说这般容易。编辑这个活儿,和其它所有庄严的职业一样,是一刻也轻松不得的。报纸也好,杂志、出版社也好,都有自己的取稿标准。一般说来,不用加工直按就可发排的文章是极少的。老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严肃的作者并不反对编辑的严  相似文献   

18.
我姓更名正。你大概知道点儿吧,我常在报刊上出现,有不少读者认识我。 记得那些年,我的性格很内向,不愿抛头露面,又不善于与编辑搞交际,所以了解我的人很少。最近几年可好,编辑不怎么管我了,我又缺乏点自觉性,常常在报刊的旮旮旯旯蹓跶蹓跶。不是吹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哪个能离开我!别人说,我现在成了编辑的关系户啦。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有20余年,其间采写和编辑了大量的舆论监督稿件,且获得了大量的奖项。《闽西日报》的舆论监督版面原为半个月一期的《读者之声》,在报社党委、编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7月成立了群工部并将舆论监督版面设为现在影响较大的《读者热线》版,由我担任编辑至今。2006年,《读者热线》版头条栏目“登高视线”被评为“福建名专栏”。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的头条舆论监督稿件大多来源于刚从事新闻行业的年轻记者,由于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所提供的稿件往往缺乏舆论监督稿件所应具备的“五性”,即:思想认识的统一性、把握问题的全面性、文章结构的合理性、文章标题的准确性、社会反响的认同性。本文就如何采编《闽西日报·读者热线》版粗浅地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为了编一本爷爷爸爸教我做编辑的书。我找出好多年前写的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进行整理,又看到了这篇《爷爷给我改文章》(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叶圣陶的孙女)。再看一遍爷爷对文章的修改,觉得他改得真好,对那些改动的理解。也比当时还要深了。早年的文字为如今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更让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