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道家的道治世界里,"无为"乃一个关系范畴,表征着"圣人"、"百姓"相与为治的本真状态。在"无为—自化"的道治模式中,民并非"我"的对象性存在,而是与"我"的"共在"。"圣人"与"百姓"之间体现为一种"我—你"型的主体间性。故道治本质上是"共治",其理论模型展现为君主虚位、以民为本、不治之治与自主自为的有机统一,并构建于"原初状态的正义"假设之上。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道"是研读老子者议论最多,同时也是最具纷争与误解的概念。从《道德经》的本意来看,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形而上之道,具有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相反转化等等特性。老子崇尚的为人之道、治世之道、圣人之道等等,则是效法形而上之道特性的世间法则。形而上之道的基本性状,如无形无相、无声无质、似无而实有、自有永有、不可全知、不可言说等等,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中智者圣人对造物主至上神的宗教认识非常相似,因此老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至上神。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中的"身"在使用上基本是"形神同构"的自然生命整一体,而针对世人偏重"养形"与圣人偏重"养神"的情况.我们可将老子笔下的"身"与之相应分为"世俗之身"与"体道之身".同时,结合老子的思想主张.其修身乃是要从有为之身向无为之身超越.  相似文献   

4.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5.
老子思想的主旨是理身治国,身国共治,可谓之"行政养生".包含以下几方面要义:其一,奉行"以身为天下"的治国理身思想,实现在奉献中养生;其二,践行"知足之足"的治身理国思想,以治身之效果达到理国之妙境;其三,培养"成功遂事不名有"的治国胸怀与养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天地之间。此处的"圣人"不是儒家意义上的圣人,是指"得‘道’的人"。"仁",指的是偏爱的意思。"刍  相似文献   

7.
道家注重养生,提出了“贵生”、“养生”、“卫生”等理念,以生命为重,轻于名利,淡泊寡欲,强调养生贵在养神,要从道顺德,自然无为。道家认为,死是不可避免的,圣人所要的是“终其寿,全其天”,使身心舒适,情欲有节,然后可以得寿。贵生思想对中国美术的描绘内容、意境追求、审美标准以及画家的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尤其是文人画家的创作态度和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家的贵生、尊生和养生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生命的重视和肯定,对中国美术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之道,主要体现在"归根曰静"的心理和谐指导原则,"无为"至天下治的心理和谐通达之道,返朴归真的心理和谐价值旨归,心无所待的精神绝对逍遥境界以及心理和谐理想人格化身——"至人"。这些宝贵的心理和谐之道对于我们培养心理和谐人格,实现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子》理想社会的多层次性直接影响着其政治措施的多层次性。"以道治天下"是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分别从内在心性与外在行为上构成了这一理想措施的两个层面。鉴于理想化措施与社会现实紧迫性之间的反差,《文子》不得不采取次一级的政治手段:"守德""上贤"、提倡仁义以治国,"正法"以治国。在吸收儒家之德治思想与法家之法治思想的同时,《文子》始终把道治精神贯穿德治与法治之中。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与现实手段共同构成了《文子》多层次的政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老子》"无为"的行为主体及丰富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思想以“无为”为主,“无为”有其特定的主体和丰富内涵。本文根据《老子》原文阐明“无为”的特定主体是“圣人”式的“侯王”,由这种主体实行的“无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提出了“安、平、泰”的治国目标,三是要求治国的侯王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修养。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以百姓心为心”是前提和基础,实现“安、平、泰”是终极目标,圣人式侯王的自身素质建设则是必备条件。“以百姓心为心”,目的是使“民利百倍”,使国家“安、平、泰”,但是如果侯王不具备《老子》所要求的素质,则做不到前两点,“无为”就无法实现。因此三者完美结合之后,才能显示“无为”思想的精妙。  相似文献   

11.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3.
"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是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强调顺应自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内容有"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大意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广泛应用于治国、养生和教育之中.下面浅谈"无为而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用.一、教师备课要"无为"(一)备教学内容要依本溯源而"不多为"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技能越强,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哪些内容非讲不可,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圣人作为得道者,有道者,其对道之玄德的认识和体察,在应对世间事物时所保持的自然虚静之"玄同"境界,以"贵身"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必备条件,并进而提出"三宝"作为施政主体(圣人)的所必须持受的伦理道德要求。并指出圣人的清净寡欲、慈、俭、谦下不争,本身即是圣人的"无为之治"。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的解释多有失偏颇,甚而误将“小国寡民”作为一种消极遁世之说。“小国寡民”思想应从时代变局、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治世之道等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6.
正一、道家之"无为"提高作品的艺术境界。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在发展中保持事物的本性,可以概括为一切事物顺其自然发展,不参杂任何人为因素。它不仅是国画的哲学基础,更是政府的执政方针和百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无为"是"道"之子,占据着道家思想的半壁江山。"无为"的"无"字,在《老子》所有的古本中皆是繁体字形势,究其字面意思,它表示与人们不可感知的神灵相融的乐舞有  相似文献   

17.
人、地、天、道之间效法递进,道与自然之间不是效法递进关系。自然是道的本性,万物效法自然,圣人治国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采取无为的方式,通达理想的无为治国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蓝本,是自然原则的具体体现,实质上是精神超越、瞩意未来。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者刘基的历史观是围绕何为圣人、圣人何为两大问题的解决而确立,圣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前景一片光明,圣人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变化的神妙法则,掌握并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命运。在刘基看来,孔子是传统儒家中圣人的典范,儒家的圣人之道可学而成,闻善言、行善事则是致达圣人之道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