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1):41-43
三、阴阳为本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的显现。武当拳功深受道教阴与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相似文献   

2.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丹经》曰:“本来阴阳一气,因先天太极一分阴阳出,乾坤交;乾中之阳,走于坤宫;坤中之阴,入于乾宫,乾虚而为离,坤实而成坎;于是先天乾坤变为后天坎离。离者,离去其阳也。坎者,坎陷其真也。离卦外阳而内阴,阳失其实,则外阳必系…  相似文献   

3.
阴阳双雄     
徐鑫 《当代体育》2012,(48):48-50
中国从春秋时期老子创建道家开始,便崇尚从生活到自然的"阴阳"之说,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辩证法理论之一。如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几千年前沿用至今的理论,如今依然在各个领域受用。在篮球赛场上,最能体现"阴阳"理论的,莫过于比赛中的"攻"与"防"。它们赋予了比赛无与伦比的魅力,有关篮球的一切,皆因此而起。每支球队部拥有具备专属的"阴"、"阳"特性的球员,而本赛季雄鹿队的拉里·桑德斯与布兰顿·詹宁斯是将"阴阳"协调得最完美的双雄。  相似文献   

4.
孔德 《武当》2005,(11):41-44
[原文]无心子日:男子精液阳中阴,女子精液阴中阳;快寻明师求指破,返老还童在故乡。七日天心如可复,此是上乘一妙着。以后便同男子功,般般口诀要师说。吕祖曰:妇人修炼如男子一般,难得是皎洁。须知妇人欲过于男子,或到经水过之后,其心如莲子初放,乘天之雨露才结其实。妇人若无男子则孤阴矣。[注释]①男子精液:实指男子之精子。②女子精液:实指女子之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都有阴阳之别,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转换变易正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技及理论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尚儒彪 《武当》2007,(9):47-48
阴阳,本乃古哲学概念。其本意乃阴指暗,阳指明,故日称太阳,月称太阴。《道德经》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由"道"而生,皆有阴阳对立属生。《庄子·田子方》曰:"至阴萧  相似文献   

7.
郭庆春 《武当》2007,(12):45-45
《睡功总诀》讲道:"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吾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修炼睡功的要点乃"阳潜于阴"。那么,从人体的阴阳属性上划分,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精神属阳,肉体属  相似文献   

8.
江涛 《武当》2005,(7):30-31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团混沌之气,即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性质对立相反的阴阳二气: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即《内经》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气  相似文献   

9.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10.
朱伯伦 《武当》2006,(12):38-38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动与静是运动的两个方面。而且又是高度的统一体,太极图完全展现了这一变化规律,动为阳,静为阴,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统一于一圆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融于一中。  相似文献   

12.
开合顺其自然,阴阳互为其根,螺旋缠绕,自始至终。该拳架依据阴阳消长之理,遵循自然运动之规律,采用螺旋缠绕之心法,取八卦变化之数,名曰六十四势。顺其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之自然,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互为其根,“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相似文献   

13.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14.
急性运动性损伤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最为常见的病痛,由于受伤局部的疼痛、红肿而使运动功能受限。目前针对这一疼痛的治疗方法很多,推拿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受伤局部的手法操作往往会加重损伤。近年来,我们运用针炙取穴法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  相似文献   

15.
顾留馨 《武当》2013,(3):14-17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虽然讲究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但某些传人过分强调柔弱胜刚强、小力打大力、四两拔千斤等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出现了片面性的不良影响。本文愿就这方面的认识与太极拳爱好者商榷,以期共同提高。一、关于偏阴偏阳道家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刚是阳的象征,柔是阴的表现,刚与柔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刚,就无所谓柔;没有柔,刚亦无法存在。二者相生相  相似文献   

17.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18.
戚建海 《武当》2005,(2):13-13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故日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以推手而致用,此致用的核心即为“懂劲”。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怎样才能懂劲?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人都必须弄明白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势熟而渐悟懂劲”。劲之阴阳,即刚柔也。劲之偏刚则易折;劲之偏柔,则无用,故必须相济。要懂之劲,即刚柔也。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但要懂自己的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而且更要懂人家之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所谓“用”,即是遇刚则用柔,遇柔则要刚。即要知人,又要知己。这都要在“粘走”中求功夫,勿犯“丢顶”之毛病。什么为“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