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刻苦好学、博涉文史。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擅长楷书,书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洵,能登堂入室,别开生面。他的书法,揉隶书《礼器碑》的瘦劲整饬和王羲之行楷书潇洒姿媚的长处,又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方正,用笔舒展,节奏感强,欧阳洵很器重他。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到身边寂寞,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时,魏征就把褚遂良推荐给了太宗。太宗大喜,把宫中所有购求来的王羲之书法墨迹,都叫他鉴定真伪。褚遂良详为鉴识,备论所出,无一错误。可见褚遂良…  相似文献   

2.
王宏波 《华夏文化》2003,(4):64-64,F003
《书法》2 0 0 1年第 12期刊登了李永炎、李昌和的文章《退思斋藏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新识》(以下简称《新识》) ,文章为分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的朝代 ,以董其昌的话开篇立论 :“碑文以‘何以’、‘纷纠’、‘出’五字未损者为唐拓” ,继以明确为北宋拓本的翁跋本、墨皇本为参照 ,通过列表、图例对比的方式 ,把退思斋藏本中的“何以”、“纷纠”、“民智重以苦”等字的存在状态与北宋翁跋本、墨皇本中相应的字进行了一一对比 ,指出退思斋藏本之“何以”、“纷纠”四字完整 ,“民智重以苦”五字清晰无损 ,均胜过参照的两北宋拓…  相似文献   

3.
宗亮 《寻根》2012,(5):30-31
明代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神宗,1563~1620年)从小喜好书法,并且功底很好。他最先学习赵孟烦的字,后又练章草,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米芾等书法名家的字均是他临摹和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杨宪益 《寻根》2000,(1):74-77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627年),使吕才协间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制歌词。百二十八人披甲执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又载:“贞观七年(633年),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夹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任贤纳谏,励精图治,且又酷爱书法,推崇二王。书法界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斗,初唐书法家中就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薛稷最负盛名,史称“初唐四家”。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沙县...  相似文献   

6.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321~379年,或为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小字阿菟。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南),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江 《寻根》2003,(1):55-59
一生于11世纪初、年仅51岁便谢世的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称李觏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他:“实无愧于天下之士。”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现代著名学者姜国柱先生说:“我认为,李觏是一个积极提倡改革的改革家,而不是一个向后看的‘保守主义者’;是一个注重现实、关心时政、关怀民命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复古主…  相似文献   

11.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12.
郭绍林 《寻根》2010,(6):90-92
<正>"观世音"何以简称为"观音",近几十年来的解释异口同声,结论一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第473页"观世音"条说:"因唐讳太宗李世民名,故去‘世'字,略称‘观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相似文献   

13.
王献之(344—386年),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原籍琅砑临沂(今山东)人。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年青时就出仕为官,先为州主簿,后为秘书郎、丞,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相似文献   

14.
郑慧生 《寻根》2012,(5):4-7
商代甲骨文中有“我”字,写作督。此字从戈,戈像一支长矛;长戈上张挂着一面旗子,那就是“我”字。“我”字像长矛和旗子,标示着那是一个武装集团。远古时代的氏族单位都有武装,一个武装的氏族单位就是“我”。  相似文献   

15.
金亿燮 《中国文化》2004,(21):95-103
一、民间字的定位。文字学的研究方法有综合(或称归纳)与比较,本文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其具体方法是不同层面汉字之间的对比。一般的语言学把“比较”和“对比”这两个详情吩得很清楚。“在语言学上,‘比较’往往仅旨那些在历史上同源的语言(即在发生学上同源的语言)之间的比较,而‘对比’则指在历史上不同源的语言的比较”。本文所用的“比较”或“对比”是从一般意义的广义上说的,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6.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17.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18.
曲彦斌 《寻根》2022,(6):112-120
<正>古谓技艺高超者为“良工”,如《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长兄曾鼓励他说,“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汉书·马援传》)。清代大儒顾炎武则以之比喻负责任者不肯将自认为粗糙的东西随意拿给人看,“岁月既久,渐成卷帙,而不敢录以示人。语曰:‘良工不示人以璞。’虑以未成之作,误天下学者”。  相似文献   

19.
俞曲园《茶香室丛抄》卷六,引清初朱象贤《闻见偶录》道:“今凡府、州、县衙署,于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乐俸乐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对此石也。或恶其中立,出入必须旁行,意欲去之而不敢擅动,欲驾...  相似文献   

20.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