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让一年级学生愿意学习,必须做些什么?让孩子想上学不单纯是因为感到自己“大”了,能穿制服、背书包,也不单纯是为了得好分数,在学校和家里受到赞扬;而主要是因为学习有趣,学习本身给人以愉快和快乐。这,怎样才能做到呢?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  相似文献   

3.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是不同的,获得荣誉的心理状况也不一样。有的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进一步要求,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的刘亦婷,她能够按父母的安排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但是,也有的孩子不愿意这样做,他们的逆反心理比较强。虽然他们有能力获得更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愿望,而是父母的意愿,他们会难以接受,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举动。当各种荣誉包围孩子时,孩子自己会产生另一种心理压力,就是被同龄 人孤立。我们成年人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孩子也不例外。当一个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或楷模时,也就…  相似文献   

5.
徐小妮 《学前教育》2007,(2X):26-27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家常便饭。因为孩子常常无法区分自己想要的、能做到的或能拥有的之间的区别。当他们无法控制事情,可能拿不到电话听筒,妈妈不帮他捡风车这样的小事,也会让他们的小脑袋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他们既不会像成人那样协商,也不会自觉服从规则,除了发脾气,还能怎么办烦恼归烦恼,成长总是在复杂地发生着。孩子的发脾气背后,恰恰是自主意识的萌发。他比什么时候都愿意自己做事,甚至非常愿意帮大人做事。当然,你要为他们提供机会,保证安全;当他们无法完成任务时,允许他们发些小脾气。大部分孩子自己也不喜欢发脾气。试着帮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表现出对他们的爱。  相似文献   

6.
笔者听过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过于沉溺网上聊天、电子游戏;沦为“电子海洛因”瘾君子,不少家长开始禁止孩子上网,跟踪监视,共至打骂孩子,而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参与网上聊天、玩电子游戏的孩子都会成绩下降或品行不端,除性别、地区、年龄的差异外,在同等条件下,网上聊天、打电子游戏容易上瘾的孩子,有的是因为孤独感强而有强烈交往需要;有的是因为成绩不好,没有特长,认为自己不成功而感到压抑;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好,在班里地位较低。这样,他们在网上聊天、玩电子游戏  相似文献   

7.
艾迪在看图画书,妈妈喊:艾迪,快来洗澡!不要!我不洗澡!艾迪不愿意,他要和图画书中的小白兔说悄悄话。艾迪在看电视,妈妈喊:艾迪,快来洗澡!不要!我不洗澡!艾迪不愿意,他要和电视中的小姑娘一起唱歌。艾迪在看天上的云,妈妈喊:艾迪,快来洗澡!不要!我不洗澡!艾迪不愿意,他在看白云变魔术。艾迪正和小伙伴一起玩,妈妈喊:艾迪,快来洗澡!哎呀,妈妈真烦!艾迪不愿意,拉着小伙伴躲到了沙发后。别的孩子都喜欢洗澡,为什么艾迪不愿意呢?妈妈去问巴沙的妈妈。巴沙是一个爱洗澡的孩子。从巴沙家回来,妈妈不喊艾迪快来洗澡了,她喊:艾迪,快来开大轮船!我来…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有的孩子只能赢,不能输,赢了又蹦又跳,高兴得不得了,输了则一脸懊恼,有的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不止,使游戏活动无法进行。怎样让孩子正确对待输与赢呢?一、成人在与孩子做游戏时,要掌握好让孩子输赢的度和时机。如果想培养孩子对某项游戏的兴趣,可让孩子多赢少输;在孩子对某项游戏已产生兴趣,并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游戏规则时,要让他输几回,切身体会到竞赛性游戏既可能赢,也可能输。二、多创设条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孩子们在一起玩,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输赢都必须遵守规则。如果谁输了耍赖,别人就不…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6,(3X):6-6
1 向孩子表明爱心 要经常向孩子表示你很爱他,这样可以使孩子自信地成长,并让他们感到安全,要避免指责性的语言,不要对他们说“你真累人”“我真拿你没办法”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我们在游戏中发现,有的孩子经常只选择一两组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其他组一次也不选。分析原因,有的是因为兴趣不广泛;有的是因为能力有限,对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区不愿去;有的是因为个别区内容简单,孩子感到没有意思等等。我们认为需要帮助幼儿调整学习内容,但教师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摘     
一、信任和安全孩子饥饿时喂他,疲劳时让他休息,受惊吓时安抚他,经常和他们交谈、拥抱、微笑、轻拍,使他们感到有人爱他们、尊重他们。二、表达感情和被理解帮助他们表达感情,并接受他们的感情。三、独立感让他们为自己做  相似文献   

12.
随感录     
一个幼儿园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她们应给幼儿以母亲般的爱抚,使孩子感受到老师是那么亲切可近,从而把老师当成最可敬的人;还要做到与幼儿“知心”。教师要与每个幼儿交朋友,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让你与他同享自己的欢乐。爱孩子,应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爱那些聪明伶俐、一笑两酒窝的孩子容易,爱那些不怎么讨  相似文献   

13.
家教文萃     
西方孩子每周需做家务大部分的西方家庭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大多数孩子难以去完成需要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最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做完后,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吩咐他们做家务,作为父母,应该使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称赞是适于孩子的一种鼓励方式。父母还要经常告诉孩子,对他们的…  相似文献   

14.
观点一:要让孩子快乐,就要给孩子心灵松绑。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事事包办,样样满足,孩子应该感到快乐幸福,其实并非如此。过多的限制会使孩子感到压抑,使孩子处在沮丧、焦虑、害怕受惩罚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观点二:让孩子快乐,就应给他“放权”。快乐和一个人的自信分不开,而自信取决于成人给予孩子的权利和孩子由此感受到的自身能力。让孩子在“我自己能够决定”和“我自己能够做到”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观点三:适度满足的孩子最快乐。快乐是一种感受满足的体验,而这种满足感是以“感受缺失…  相似文献   

15.
我们班的孩子午睡起床都是自己穿衣服,这让其他小班的老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其他小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等老师去穿,甚至有的连手都不愿意伸。我们班的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会孩子自己穿衣服的呢?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父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们感到越来越难以掌握尺度。就像某心理学家所说:“父母不愿意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专制教育方法,结果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无法确定界限。”不少父母在对待他们与子女关系的问题上处理不当,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陷入了种种误区。 给孩子过多的表扬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所以他们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而很少让他遭到拒绝,受到挫折。其实,这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一个最大的误区。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的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他们不知…  相似文献   

17.
吴登艳 《今日教育》2006,(10):26-27
我们蒙氏小班的孩子午睡起床都是自己穿衣服。这让其他小班的老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其他小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等老师去穿。甚至有的连手都不愿意伸。蒙班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会孩子自己穿衣服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每个班都有积极活跃的孩子,他们敢于表现、乐于助人,热情活跃的他们总是吸引了小朋友和老师的关注,但有一些"安静"的孩子总是会让人忽略。他们平时很少大声说话,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不愿意主动和小朋友交往,他们更愿意"安静"的生活在这个大集体里,瞧!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孩子。在上课中他的小眼睛一直静静地观察老师,做题中自己静静地独自完成作业,课间自由选择时间从来不会下座位找小朋友去玩,自己静静地在绘画在纸上表述着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家教指南》2005,(11):34-35
—份最新调研报告显示,相比低学历家长,高学历白领家长有一些“不可动摇的保守观点”:更愿意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而自己来承担全部家务,甚至洗手帕也代劳,孩子成绩不好也不希望他(她)去考中专或职校,宁愿让孩子复读一年再考。  相似文献   

20.
在瑞典,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由于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瑞典人非常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