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憎命达”,用在苏轼身上再恰当不过。公元1082年“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苏轼,泛舟赤壁,于一贬者一悲客一扁舟一荒隅的狭小境地,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嫁接时空,串缀经纬,写出了旷世美文《赤壁赋》。鉴赏此文,我觉得较之于磅礴的文笔和深邃的哲理,文中虚实结合产生的空间张力美,更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3.
哲理是人们对繁芜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发现和悟,当这种体悟能带给人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时,哲理美就宣告产生。在宋代著名作家苏轼的《赤壁赋》中,这位饱经活沧桑,而思想又极为深邃的作家,借助于他的手,将文学与哲理完美结合,将深刻的哲理通过优美意境加以展示,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带人一种巨大的审美愉悦。《赤壁赋》和与之同时所写的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作于苏轼一生中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为黄州团练使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作者因文被诬为“包藏祸心”、“无人臣之节”而被入狱,遭到残酷折磨,几被处死,…  相似文献   

4.
罗献中 《学语文》2010,(6):18-19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赋体散文名作,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与全文情韵幽雅、语辞优美,且意境高远、哲理深邃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但不可否认,与文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苏拭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淡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面多,栩栩如生;二是以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的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时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祟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谈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濡墨黄州,写下名的《赤壁赋》。作描摹秋江夜月景色,倾吐仕途失意苦闷,又以释、道眼光审视人生,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解脱。《赤壁赋》如画似诗哲理深邃,将赋体写作技法发展至炉火纯青地步,标志着宋代散赋的最高成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相似文献   

9.
与其他文学巨匠相比,苏轼有其独特之处:他能把从生活中体悟到的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相融合,构成所谓“理趣”,达到了宋人“言理”的最高境界。苏轼作品有诗词文三种文体,其“尚理”在各种文体中都有体现,而且这种“尚理”是有社会原因和其个人原因的。  相似文献   

10.
向梅芳 《教师》2011,(25):22-22
从教二十几年了.一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班主任,自认为各方面做得还行。在班主任网络培训中看了关于“学生‘打招呼’——老师不理人”这个案例以及专家们的讲座,心里触动很大。这个看似平常甚至可以理解为“小事”的行为其实折射出非常深邃的哲理,它是师生平等、关系和谐的见证!也是学校教育取得效果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人”字这两笔,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这两笔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顾云军 《学语文》2014,(1):29-30
过去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包含的领域何其广泛,蕴含的哲理何其深邃。语文教学中挖掘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及能给人教育的道德与情感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情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在小学语文古诗中,哲理诗所占比例不大,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其哲理性的研究。哲理诗是通过托物言志,借助客观事物的某些景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某种深邃的、富于思辩的人生哲学,给人以较多的思想启迪的诗。它用诗来说理,在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苏轼诗”中反映民生疾苦的诗、针贬时弊的政治讽判诗、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清新亮丽的咏物诗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苏轼诗“诗言志”、寓物托讽、驰骋想象、蕴含深邃等诸多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从“苏轼诗”中反映民生疾苦的诗、针贬时弊的政治讽判诗、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清新亮丽的咏物诗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苏轼诗“诗言志”、寓物托讽、驰骋想象、蕴含深邃等诸多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沉浮于宦海 ,出入于儒释道 ,纵横于诗文词的创作 ,处处以“随”这一人生哲学平衡自己的心理 ,保持自己的存在。可以说“随”是其坎坷人生的心理暗示 ,是其出入儒释道的哲理反思 ,是其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研究苏轼时 ,如果抓住了这个“随”也就摸到了苏轼文心跳动的节律。  相似文献   

17.
当苏轼于贬谪途中月夜梦醒,当清照处他乡历萧风疏雨,所有经历过的人生的酸甜苦辣,迁谪途中的寂寥落寞,乱离途中的艰辛无依全都化作了生者对亡者深切的思念,进而流泻笔端。苏轼、李清照正是在审视自我心灵的基础上,挖掘了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我”丰富复杂。  相似文献   

18.
于芳 《南平师专学报》2002,21(1):75-76,81
理的时代造就了理性的苏轼,成就了一系列充满着理趣的优秀作品。才华出众的苏轼在他的诗词文中都成功地把枯燥的哲理与动人的情趣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些意味深长的哲理在苏轼的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幻 化为各式各样的形态,既给人以启示,又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沈万春 《现代语文》2008,(9):114-115
《念奴娇·赤壁怀古》乃一代词宗苏轼的传世名作,后人推尊之至,誉之为千古绝唱。它是一曲热情奔放的赞歌,一幅雄伟壮丽的图画,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哲理小品。它以激越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启迪人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历史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许多同学的作文都能写得文从字顺、观点正确,但总给人一览无余的“浅薄”感、“平淡”感,不能令人回味,启人深思。其症结就在于立意不深,缺乏哲理性。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富有启迪性的认识,它掩藏在纷繁复杂、变化无穷的生活表象下。但它并不神秘,只要你具有一定的生活“透视力”与触类旁通的联想力,你完全可以发现并提炼出生活的哲理,使你的作文即使只采撷生活中的一小颗露珠,也能反射出整个天空的深邃辽远。那么,怎样才能使所立之意具有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哲理魅力呢?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