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把尘土》展示出一战后英国社会的危机和混乱。小说中,现代工业文明摧毁了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人们没有信仰、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在这样一个疯狂、荒诞的世界里,主人公托尼开始了寻找理想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以此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控诉。  相似文献   

2.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英国的权势始终没有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君临一切的主宰地步.教会对思想的压制,也从未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一时期英国少有异端,教会及社会对异端的态度一般都不极端.在不同程度上,社会对信仰宽容的默许和容忍,是宗教改革前英国宗教和社会的基本状况,也构成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拉金的两首诗歌《被炸毁的石建教堂》和《去教堂》分别创作于诗人文学生涯的早期和成熟期。两首诗歌均以教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拉金对工业社会中人们缺乏信仰的担忧和焦虑,呼唤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保持崇高信仰和心灵的追求。与此同时,两首诗歌的创作风格迥异,这体现了诗人从标榜现代主义到崇尚英国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信仰是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在心灵意识上信奉和仰慕并长期坚持且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科学的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灵魂,是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科学的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是对灵魂的关爱,它是促使人们不断改造精神世界,在思想上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动力源泉,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的灵魂是迷失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灵魂迷失的民族。让每个人都有信仰是开发人生潜能的心理基础,人有了信仰,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需要人们承受种种不适应。它在瓦解人们原有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并没有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以共同信仰为指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人信仰,进行共同信仰与个人信仰的完美整合。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透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重新构建道德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阿诺德批评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缺乏精神信仰、过分看重工具的普遍现象,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对完美的探究与追求,美好和光明是文化所追寻的完美之主要品格。阿诺德有关文化的思考为英国社会寻求了一种强大的整合力量,指导着人们理性地关注当代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一个种族、民族、信仰多元化的国家,如何使公民教育在加强学生对英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的情况下,促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对种族和信仰多元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种族分歧问题,成为构建多元文化社会和发展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公民教育的核心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当时并存基督教的3种教派: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关于莎士比亚具体信仰哪一个教派学界迄今为止并无定论。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区分3种教派在教义方面的异同,佐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认为他是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信仰者。  相似文献   

11.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营造了一个由人鬼狐仙等组成的太虚幻境,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人妖恋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爱情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内涵也更加丰富,体现了文人情爱的复杂性。作者通过人妖恋情故事的描写,弥补了现实中对婚姻爱情生活的缺憾,并借助这种自慰式的幻想消遣寂寞时光,满足情爱欲望。同时,这些人妖恋情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的视角及态度。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不朽的作品里,作家通过男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探索人性的问题。作家认为: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都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真的人性应该是美好的,总能找到复苏之途。  相似文献   

14.
论及庄子,世人通常以为庄子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认为其思想是出世的。然而看庄子早期的出仕和中年的游历,著书十万言,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伦理道德的独到见解,对至德之世的向往,对生命的留恋和对百姓的关爱,无不反映了庄子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显示了他热衷政治,期盼干一番事业的入世之心。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精彩、光辉的生命都与爱紧紧相连,爱是他的天赋,是他诗的灵魂,也是贯穿他一生的红线。其内涵极其丰富,而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是他爱的两根支柱。他的爱经历了形成、发展的过程,其爱的内涵随着时代脉博的跳动而不断刷新、延伸和扩充,爱雕塑了闻一多独特的人性魅力,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崭新品格和风采。  相似文献   

16.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以中年人的性爱为主题的恋爱伦理小说,男女主人公以死亡为代价换取爱情的永恒。小说中作者运用日本传统的唯美写作手法,并以唯美的死亡为结局。文章探索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自然意象与死亡意象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圣经》福音书里残暴的总督彼拉多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成了虔诚向善、令人同情的骑士;魔鬼撒旦也成了维持正义、维护人对上帝的信仰的公正法官;为人类受难的基督在此则似乎是一个坚定个人信仰的人.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坚定对上帝、对宽恕与爱的精神信念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就是要给道德败坏、陷入价值虚无和信仰危机的深渊的人们指出一个精神路标:至善、宽恕和爱的体现--上帝,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对民族深厚的爱造就了他的宽容,不以苛刻的眼光去要求国人,而以宽大的胸怀去容纳。以此为基础,他把宽容博大的爱融入诗歌、杂文等,为现代文学筑起了一道瑰丽的风景,更用自己的生命为民族之爱做出了最伟大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陈白沙的政治思想包括"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民本思想。"士不居官终爱国"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无负于斯世斯民"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