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侗族有一种集群歌舞叫做“耶”。边唱边跳,唱时众人围成—个大圆圈,后面一人以手搭在前一人的肩上,踏步为拍节,步伐整齐。男声一人领唱,众人和以尾声,歌唱时少则一二十人,多则达一二百,气势磅礴。女子乃以众人围圈,相互牵手,微微摇摆,缓步移动,齐声歌之,无领唱,每句重复一遍,歌声温软。 “多”即唱,“多耶”即是唱耶,于每年农历正月才有,平时只是集体喜庆、团寨有公共建筑落成,如修建鼓楼、花桥及公共岩坪(供全寨娱乐的场所)等情况下才多耶,家庭喜庆,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汉语是"古老的歌曲"的意思,是一种结构巨大,需要集体演唱的多声部民歌.侗族的人们个个都是唱歌能手,他们在田间劳作时总是放开喉咙唱出嘹亮动听的歌曲,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们侗族过年是在歌山歌海中度过的.侗族大歌哺育了我成长,把我送进了大学.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一个村庄.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年味是"火辣"的,这源自我们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家乡长辈介绍,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侗人在过年时庆祝丰收、怀念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家幸福安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侗...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区,素有"杉乡"、"林海"之称。尚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之美誉,不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文化多样性也同样丰富。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多个民族比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周围赖以生存的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密不  相似文献   

5.
韦力  吴兴锋 《广西教育》2012,(12):33-34
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便会让你精神振奋。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号称“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悠扬婉转的侗笛,充满情趣的琵琶歌,热闹非凡的芦笙踩堂舞,热情奔放的侗族多耶舞,还有色彩绚丽的民族刺绣、古朴典雅的侗族民俗、简约朴素的侗族农民画……  相似文献   

6.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黔东南州委决定出版一本《侗族大歌》.我们很乐意接受撰写这本书的导读文章.侗族大歌是世界东方民间的和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黔东南出版《侗族大歌》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我们从族群、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了解读,以便帮助人们对《侗族大歌》专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龙灯吉利"是流传于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在侗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侗族民间传统说唱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之称,尤以苗侗少数民族节日及音乐为著。本文拟通过对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和岑松镇"招龙节"音乐调查研究,望能为弘扬、传承"招龙节"音乐文化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侗族"情人歌"所描述的大都是婚恋悲剧,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侗族传统婚俗在接受封建统治者的"异化"时,亦发生了负面裂变.  相似文献   

10.
渤海民族是一能歌善舞的民族,渤海的踏歌由来已久,还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踏歌的彩陶盆,踏歌是由民间进入社会上层,为社会人们所喜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由简单的歌舞发展为初型的“戏弄”,后又进入“大曲”之中,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地位,渤海的踏歌丰富了中国歌舞艺术史。  相似文献   

11.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多声部合唱音乐,侗话称"嘎老",被艺术家称为"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可考的历史依据证明: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们自己创造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12.
侗族歌舞、曲艺及建筑艺术 侗族歌舞艺术及其整体感/陈永柳/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5 侗族歌谣探源/卜蓬//苗侗文坛(黔东南)—1991(3)—70 侗歌的种类/石开忠//民族文化—1981(3)—15 侗族舞蹈活动简介/吴少光//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交流—1985(1)—16 侗俗与歌舞/隆振彪//邵阳师专学报(湘)—1991(1)—78—80 试论北侗民歌的翻译整理及其形式特色/山雨//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272~281 侗族的民族舞蹈/高维廉 罗丽丽//贵州民族研究—1982(1)—87 侗族芦笙舞蹈概述/杨保愿//民族艺术—1990(1)—134~140 怀化地区侗族芦笙舞/王定兴//怀化师专学报(湘)—1992(4)—19~22  相似文献   

13.
"堆谐"是一种广泛流传在雪域高原上的民间歌舞,跳"堆谐"已经成为藏族同胞们生活中难以缺少的娱乐方式。本文对藏族歌舞"堆谐"的历史来源、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进行了阐述,以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保护"堆谐"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4.
侗族独特的婚恋习俗是侗族音乐的重要载体,侗族人们婚姻观崇尚坚贞自由,本文从"姑表婚"的存在和形式;女性婚恋对侗族大歌的影响;及如何来更好的推动侗族大歌的发展提出实时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喉喏歌”是通道侗族独有的一种多声部民歌,由“讲歌”、“花歌”、“俏歌”三种形式的歌组成,是在侗族的“作客”习俗活动中演唱的套歌。四位老人以统一的声音,唱出了“喉喏花歌”的引句,低沉、凝重、古老而悠长的音调,把大家的呼吸、神情都凝固了,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古老而遥远的历史时空。  相似文献   

16.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17.
"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如何贯彻这种教学理念,解决体育课中惧怕受伤、单调乏味、敷衍了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把侗族歌舞中的"柔性"、"娱乐"、"群体"等文化特质引入体育课教学中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新课改目标。  相似文献   

18.
榕江侗族风情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榕江县是贵州侗民族集中的聚居地,侗族风情十分浓郁。有独特的侗寨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以及传统的民族工艺,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瑰宝。针对侗族风情旅游的特点和状况,提出几点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仙居.中国南北民歌大赛"中的侗族多声部民歌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剖析.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多声部音乐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卓,俗称"锅庄",是藏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在甘孜州流布地域广泛。本文从"卓"的起源及在甘孜州的流布情况;"卓"的演出时间及表演形式;"卓"的舞蹈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甘孜州"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