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专利权无效宣告与专利侵权诉讼采取分离模式的制度,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产生了现有技术抗辩制度,但是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适应并不能有效解决专利侵权民事诉讼效率低下以及当事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在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引入当然无效抗辩制度。  相似文献   

2.
蒋金友 《今日科苑》2010,(12):150-150
国有企业在应对专利侵权诉讼时,可以行使如下抗辩权:审查原告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以及受诉人民法院是否有权管辖,以专利的有效性进行抗辩,以申请宣告专利权无效进行抗辩,诉讼时效抗辩等方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提交专利申请之后的后续程序包括:专利申请文件的实质性审查、对驳回专利申请的复审、专利权的无效宣告和专利侵权诉讼.一般而言,在专利权人就专利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之后,专利侵权行为人通常会对被诉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相似文献   

4.
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是优化专利质量的有效政策工具。厘清专利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效率、促进中国专利质量提升。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以2019年公布的671件发明专利侵权案为样本,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专利侵权诉讼中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利法律稳定性、专利无效宣告成本抑制了被告的无效宣告倾向,原告的诉讼期望、专利市场价值促进了被告的无效宣告倾向,而信息不对称程度与无效宣告倾向没有显著相关性。我国应保障专利权人实现其合理的诉讼期待利益,建立专利无效宣告费用补偿或转移规则,强调高质量专利培育与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对提升或发挥专利市场价值的效用,以期实现优化中国专利质量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专利侵权诉讼和专利无效宣告过程中,不断有标准被作为一种典型的公有技术引入法庭作为现有技术抗辩,或作为宣告专利无效的证据,而标准作为特殊的公知技术,如果其通用性、技术表达方式和专利语言的差异,那么将导致标准在专利审查和司法审判中的没有很好发挥其维护公共利益规制私权的价值。在此以全玻璃窗专利涉标准一案为例,阐释工程建设标准规制专利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专利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国内专利司法实践表明,一件专利侵权诉讼案件往往伴随着一起专利权的无效宣告请求。在越来越多的侵权诉讼中,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程序往往被被告用来作为与专利权人进行抗衡的“武器”,这无疑会使专利权的无效程序偏离其立法宗旨。因而,如何限制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程序的适用以消除其对专利侵权案件审理的负面影响,不仅是专利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更是专利立法的内在要求。本文即拟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设置的必要性一项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的行为有哪些?法院对这些行为又是如何认定的?被告在侵权诉讼中又能以哪些理由提出抗辩?这些都是众多企业和个人在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诉讼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有技术抗辩和无效宣告请求是被控侵权人对抗专利侵权指控的重要手段,要想发挥好这两种制度的功能,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更深入的了解。首先,二者的立法目的有较大区别,无效宣告制度兼有专利侵权抗辩和提高授权专利质量两大功能,且其法律价值更侧重于弥补专利授权制度的不足;相对而言,现有技术抗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给使用现有技术的被控侵权人以抗辩手段。其次,两种制度在适用的主体、提出的时机和实体的要求上面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的专利确权纠纷解决机制承袭了德国的二元制体系,法院在瑕疵专利的侵权诉讼中无法对涉案专利的效力问题作出认定,导致现有救济模式的适用范围受限且救济成本较高,影响了诉讼效率与公平。为探究专利侵权诉讼中瑕疵专利的司法优化路径,引入以权利抗辩为核心的专利无效抗辩权,以公定力理论对行政确认行为在民事侵权诉讼的柔性限制、权利抗辩对请求权效力问题的回避,以及民事诉讼中将行政确权行为作为优势证据来论述专利无效抗辩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在的专利制度似乎正在实施所谓的全面禁止反悔规则。一方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可因专利申请过程中或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所作的限缩性修改和陈述而被禁止反悔,另一方面,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中,他又可因自己在专利侵权法律程序中的陈述而被禁止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在的专利制度似乎正在实施所谓的全面禁止反悔规则。一方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可因专利申请过程中或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所作的限缩性修改和陈述而被禁止反悔,另一方面,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中,他又可因自己在专利侵权法律程序中的陈述而被禁止反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之间关于艾素的专利侵权诉讼过程和主要争议点,对技术鉴定报告书的采信和无效宣告请求策略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以期涉及此类专利侵权诉讼的我国企业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专利法中唯一的授权后程序,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一直由于其作为专利侵权诉讼的主要抗辩手段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由于专利无效程序是整个专利行政审批中唯一的双方当事人程序,其审查方式、审查范围等相关程序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在实践中,专利无效程序也是整个专利行政程序中唯一对非出版物形式的公开进行认定和审查的程序,这就使得无效程序成为研究现有技术的证明与查明的唯一切入点,因此,无效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一直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药用化合物生产方法专利侵权诉讼的管辖确定 专利侵权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对于方法专利而言,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销售行为地,也属于侵权行为地.实践中,方法专利侵权诉讼的原告,在起诉时通常会把相关产品的销售商列为共同被告,进而选择销售行为地的法院进行管辖.  相似文献   

15.
权利用尽抗辩是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可以主张的一项抗辩制度。根据中国的有关司法实践,权利用尽抗辩成立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权利用尽抗辩需由被告主动进行提出;被控侵权产品需来源于专利权人或其合法被许可人;被控侵权产品已经通过"售出"转移出去,且权利人已经得到对价;买受人对售出的专利产品的处置方式包括"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与专利侵权诉讼程序并行存在的立法背景下,对于专利确权行为的效力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之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行为属于行政裁决类具体行政行为,其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针对以无效宣告请求人为代表的社会公众提出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以专利权的有效性作为标的,进行行政裁决的行为。对于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公定力界限而言,应当遵从完全公定力说。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确定力的理论基础在于公共利益本位原则。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执行力,是对专利无效宣告审查程序结论的自行执行或者强制实现的法律效力。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执行力具有时间性,自生效之日起具有持续的法律效力,但是在专利行政诉讼期间,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执行力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和原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法院判决之前,谁是谁非尚无定论。被告可以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对原告诉讼中的请求进行抗辩,并引用证据予以证明,以达到部分或全部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的目的。被告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程序,运用法律所允许的方式和手段澄清事实和阐述理由,摆脱被动状况。被告的诉讼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检索专利文献,弄清原告专利权的法律状况被告收到诉状后,不必惊煌失措,应鉴别事实,利用检索,迅速查清原告专利的法律状况,做到胸中有数。被告可以搜集与该专利技术有关的技术资料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成立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审理的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中支持现有技术抗辩部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支持现有技术抗辩案件比例增加、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涉及现有技术抗辩的比例较高、抵触申请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作为专利不侵权抗辩事由。该院在适用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过程中,贯穿着效率原则。审理涉及现有技术抗辩的专利侵权案件,如果侵权行为不成立,则直接不审查现有技术抗辩是否成立;将被诉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如果被诉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方案相同,则直接认定现有技术抗辩成立。在司法政策学上,该统计结果反映进入诉讼的专利技术创造性不高,同时反映民事侵权诉讼对知识产权的高效保护和严格保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捷豹路虎有限公司与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之间的外观专利侵权诉讼以及双方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程序介绍分析,阐述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专利数量的不断增多,企业卷入专利侵权诉讼的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基于信号理论,提出专利侵权诉讼对上市企业公告日股票价格和未来市值的影响机制,以及分析师关注的调节作用,并运用2012—2018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专利侵权诉讼对原告企业的公告日股票价格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未来市值具有负面影响;(2)专利侵权诉讼对被告企业公告日股票价格和未来市值的影响均不显著;(3)随着分析师关注的增加,专利侵权诉讼对原告企业公告日股票价格的正向影响减小,对被告企业公告日股票价格的负向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