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要落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突出工具性,把语文课扎扎实实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一、明确训练的含义语言训练课不同于语言练习课。练习是指教师出题目或演示一种动作,由学生反复学习,多次操作,掌握某项知识或形成某种技能技巧。语文课也有练习课型。语文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2.
确立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赫修钅术从事语文教学或研究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共识,这就是: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所以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第一,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大纲中明确写道:“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  相似文献   

3.
李顺文 《辅导员》2009,(8):61-61
在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部分教师片面地强调其语言媒体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繁琐的语言课、语法课,语文教育没有充分给学生以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渴望,使语文学科的文学色彩逐步淡化,学生人文精神较为稀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那么,为了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或科学课,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克服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时下的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品德与社会实践课,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甚至还有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没有搞明白。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学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对语文  相似文献   

6.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实质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语文的表达形式,尤其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弄清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欣赏课或是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7.
教学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小学语文教育观念附着于施教者头脑之中,形成心理定势,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指挥着施教者的教学行为。为此,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把语文课上成语文基本功训练课,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施教者头脑中就要有几个十分明确的、科学的观念。 其一,小学语文学科“性质观”。 小学语文学科像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多种属性。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属性的认识不同,便出现了多种表述。人们常说,语文课是工具课,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这是说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上,放到语文基本功训练上。对此,大家已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姓"语",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征.这是由语文自身的本质作用所决定的.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课,工具性就是这门课的根本属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都是由它而派生出来的.失去了工具性,其他属性也没有了载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环视我们的课堂,我们依然能尝到那一粒粒"怪昧豆".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必须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从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和注重积累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把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人文教育课等),根源在于我们对语文学科模糊的属性定位.学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学科定性,学科的性质不仅体现了学科设置的目的,而且决定着学科的教育任务,还是正确认识教学中许多具体问题的重要依据.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规范、丰富的语言,培养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工具性是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主”和“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课。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同其他学科比较,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工具性和基础性。 思想性(还有文学性),显示语文具有表情、达意、载道的功能。语文教学又具有移情性的突出特点。 工具性,是指广泛的社会应用性,理解、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课无论用什么方式来教,都应当围绕这个最终目的,而不应当忽视、甚至忘记这个最终目的;语文课,无论用什么方式来教,都应当围绕这个最终目的否则就是舍本求末。 基础性,表明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个体能够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成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小学语文既“姓语”又“姓小”,仔细体会,这话不无道理。首先,因为语文其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积累。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像其它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其次,小学语文课教育的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以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因而,语文又是儿童的教育。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目标和追求。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舒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个勿须忧虑的口号──也谈“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深圳市福民小学吴炳林“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这一口号的实质,是要求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我认为这一口号既符合“大纲”的要求,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特性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姓“语”,不能脱离语言架空分析,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社会科学的课。在语文课上,起码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具备的:一是诵读吟咏,二是品味语言。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而小学语文教学缺少的恰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我们教师经常把“语文课”上成“故事课”,这使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挤不进课堂的现象相当普遍。为切实地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做到以下几点:1.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训练点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课,这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  相似文献   

17.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流派多,观点也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忽视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部分教师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处理上,出现"忽左忽右"的现象。有时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有时上成活动课或科学课,有时上成纯语言文字课。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许多学生字音读错,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这固然与考试内容与形式有一定关系,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注重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作为一种基础工具,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并运用,这是语文学科教学成败的关键。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的教学特点,这应该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接受。然而,从当前语文教学与语文研究领域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19.
怎样的语文课才算好课?我认为,有语文味道,能散发语文独有魅力的课就是好课。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可以用三个字描述,就是"实""活""美"。一、好的语文课必须符合"实"的要求"实"是扎实、实在、平实。首先要明确教会学生什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次,要弄懂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语文的"文"指字、词、句、篇。语文教学要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章,总结  相似文献   

20.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落点六安市东方红小学张琼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目的在于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小语教研会第五届年会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被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因此,“怎样把语言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就成了许多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