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行高中《平面解析几何》课本对椭圆第二定义采用了从具体事例入手,引出一个新概念的定义的方法,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讲授新概念的方法,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但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从认识事物的原型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对事物认识的质的飞跃,妥善处理好这个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教学椭圆第二定义时,作了如下安排:1.自读推敲,引导剖析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本P.76例3及由此引出的椭圆第二定义,自己推敲这一定义的内涵及外延,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提高。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数列极限概念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如何进行教学,我谈一点体会:统编高中数学教材中,根据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来建立数列极限概念,采用了数轴法和列表法的数形结合方法,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1.数列极限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小学生的第一项学习任务就是识字,而字词都是抽象的符号,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就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这就需要:1.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把字词和具体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竹笋”、“黄花菜”是表  相似文献   

5.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6.
椭圆第二定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疑点.其关键是做好从第一定义到第二定义的过渡.几次听课中,几位老师都是直接写出第二定义(教材中例4),然后化简,最后总结道:虽然两种定义形式不同,但轨迹方程是相同的,都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学生感到茫然.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定义形式  相似文献   

7.
椭圆第二定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疑点.其关键是做好从第一定义到第二定义的过渡.几次听课中,几位老师都是直接写出第二定义(教材中例4),然后化简,最后总结道:虽然两种定义形式不同,但轨迹方程是相同的,都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学生感到茫然.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定义形式不同,轨迹方程相同呢?  相似文献   

8.
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这样做势必将学生培养成模仿者和解题机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并抓好概念教学,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一、加强对概念的引出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高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再由公式到例题”的三步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1.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出解析几何时,教师可以介绍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2.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  相似文献   

9.
文[1]中,连春兴老师对自己设计的四种“椭圆第二定义”教学方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的教学,笔者亦有同感,常常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管学生对第二定义有兴趣,但其在教材中的出现依然像“帽子底下蹦出一只兔子”(波利亚语).连春兴老师设计的方案4,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但仍有疑问:1.设椭圆方程 x~2/(16)+y~2/(12),只知椭圆上点的横坐标为3或-1,不求纵坐标,你能求出这些点到焦点的距离吗?  相似文献   

10.
《平面解析几何》课本对椭圆第二定义的提出,是采用提出新问题,然后加以推证得出与第一定义相吻合的椭圆标准方程.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这条直线L:x=a^2/c是怎么确定的?“距离比”这个常数c/a又是怎么想出来的?总之,这个定义来得比较突然,为了荨找知识结构,我们以椭圆为例,从椭圆第一定义的概念引出过程中导出椭圆第二定义,使学生不感到突然.  相似文献   

11.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现就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从实际出发,引出概念。我们知道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它的这一本质属性又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来揭示的。在讲授一个新概念时,决不能一开始就简单地把概念的定义硬搬给学生,必须把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规律,采用对“对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方法,逐步建立概念。具体引入概念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正>1教学设计1.1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抛物线内容解析:《抛物线》是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分为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从内容上看,这一节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对坐标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为学习抛物线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抛物线的定义、方程的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坐标法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打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形成一种图文并茂、声像同步、人机交互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单位课时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建立一种多媒体、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这种教学示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椭圆的定义出示课件中的椭圆图像,让学生说出椭圆的第二种定义,屏幕显示:椭圆的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小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2双曲线的定义出示课件中的双曲线图像,让学生说出双曲线的第二种定义,屏幕显示:双曲线的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大于1的常数…  相似文献   

14.
对于抛物线概念的引入,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笔者在鉴赏中通过比较,形成了自己对每个案例的认识。下面,笔者把两个案例展示出来,浅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案例一:利用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师:我们知道,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若是常数,当常数大于0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那么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什么曲线呢?生:抛物线。  相似文献   

15.
《鲸》教案     
教学要求 :1 .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 ,引出新课。1 .多媒体出示 :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2 .语言激趣 ,出示课题。3.复习 ,提问 :上节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鲸的一些知识。关于鲸 ,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呢 ?二、导读第 4自然段。1 .快速自由读 ,划记 :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吃食呼吸睡觉生长2 .轻声读第 4自…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控制课堂 ,每节课讲什么与怎么讲都事先设计好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与教师设计不一致的地方往往被“粗暴”调整 ,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 ,但笔者以为不然 .下文是笔者教学中所上一课 ,现作为案例分析 ,将它奉献给大家 ,以供同仁商榷 .1 原定教学目标笔者已于前一节课完成了对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研究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椭圆的第二定义作研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椭圆两种定义的认识达到统一 ,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椭圆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是对学生实施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2 教学实施过程老师 :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读自议为主线,读中激情,读中悟理。【设计特色】丰富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流程】一、设置问题,导入全文1.引出课题:惊弓之鸟。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为什么能代代相传?(引导学生理解这则成语的学习价值,激发阅读兴趣。)2.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说说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说了什么。二、研读课文,关注语言信息1.提出阅读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更羸是一位有名的射手,课文是怎样写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检查、交流阅读结果,引出三个重点句:(1)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是因为: 从宏观上讲,思维能力是人的智能的核心,是构成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而,培养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两个方面。从这两种思维能力对认识的重要性来说,从具体到抽象,即对大量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本质特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结合起来,联系起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显然,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并非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一些探索和实践。1.创设问题情景,暴露思维过程暴露思维过程,既能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课本上首先给出了椭圆的第一定义,之后又以例题的形式给出了椭圆的第二定义,由此,教师可创设问题:两个定义同为椭圆,那么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虽然这一问题课本中没有解释,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由课本中…  相似文献   

20.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想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比较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设置了自读课文。笔者认为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就谈谈自读课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高三册自读课文《夜》,就和同一单元的已学过的鲁迅的《药》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又同中有异,在教学中就可作比较。《夜》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