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建红 《大观周刊》2012,(47):51-52
一、黔东南刺绣简介 黔东南州民族刺绣由苗族刺绣和侗族刺绣两大刺绣体系组成,刺绣风格各具特色。本文以苗族刺绣为例,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技艺针法共有挑花、平绣、插花、锁绣、破线绣、锡绣、蚕丝绣、辫绣、疙瘩绣、两针绣、短针绣、堆花、盘线绣、打籽绣 、贴花、针织绣、滚边17大类,其中锡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进行刺绣的技艺,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321Ⅶ-22苗绣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邓小荣 《大观周刊》2012,(10):27-27
进入社会的快速发展,服装正以其特殊的语言,呈现出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型材料为载体,针织服装以其随意、舒适、色彩缤纷、肌理富于变化的魅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服装。针织服装具有良好的弹性、保暖性能,柔软可身的穿着感觉,广泛丰富的材料来源。与繁复的嵌珠刺绣服装以及简单而缺乏个性的普通成衣相比,针织服装以其天然的手工艺特性和良好的服用功能逐渐引起了奢侈品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养蚕、缫丝、刺绣都是妇女操劳之事,妇女与刺绣有着天然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妇女辛勤劳作和不懈创造,才使蚕丝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产生了缤纷的丝绸、多姿的刺绣. 以苏绣为代表的江苏刺绣,产生于苏州地区,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又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历史上,苏州地区人多地少,尽管稻作精耕细作后产量逐年增加,但统治阶级盘剥沉重,下层民众也只能够勉强度日.  相似文献   

4.
高雅 《大观周刊》2012,(34):52-52
刺绣是指用针线在布料、丝绸等织物上进行穿刺,绣制一些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刺绣业运用的非常广泛,而且充分融入传统和现代的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运用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黄艳 《文化遗产》2017,(3):132-139
许炽光,男,1932年11月出生于广州一个刺绣世家,6岁就开始参与家族刺绣,很快成为家族顶梁柱,至今从事刺绣近80年,是目前广绣行业里刺绣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后的"花佬"①.他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广绣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刺绣经验.目前他已80多岁了,仍然奋斗在刺绣的第一线,倾注一生的精力只为广绣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从非遗保护视角来看,这不仅再造了地方手工刺绣新的文化生态,也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刺绣是中国古代一项传统工艺美术,经过近三千年发展,至清代成为集工艺、绘画、染织等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载体。婴戏图是清代刺绣的典型代表之一,反映了清代刺绣技艺的至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及其作者丁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的《绣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刺绣专著。全书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篇,通过将刺绣与绘画、书法等艺术进行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了刺绣的特点。《绣谱》的作者丁佩,长于针黹,能诗善绘,且与当时江浙名媛多有往来。本文对《绣谱》的内容、特点及作者生平进行了考证与介绍。  相似文献   

9.
去年1月,我站在区公所的支持下,办了一期刺绣培训班。当时,我就觉得“刺绣”这一工艺技术,在我们黑龙口区来说,是一个新开发的项目,它是引导我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很有新闻价值,于是我把学员们正在刺绣过程中的情景拍入镜头,先后寄往《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等,结果连一张也  相似文献   

10.
手工刺绣在中国有超过7000年的传统.是古代广泛流传的民间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刺绣作为中国传统女红似乎己逐渐式微.但是作为欣赏和时尚趣味却留存至今。  相似文献   

11.
服装同建筑一样,都是人类身体、精神和美的意志在材料和空间上的一种外在构成,时装是艺术在人体上运用立体空间来表现的艺术美.本文通过对哥特式时期建筑特点与服装造型特色的对照,揭示了哥特式建筑艺术与同时代服装艺术超乎常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手工业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潮州刺绣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顽强地生存在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潮汕大地。本文以潮州刺绣为案例,对不同经营体制下的潮绣制作及加工行业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对不同状况的梳理,证明了潮州刺绣在当下的传承与潮绣商品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沈慧瑛   《档案与建设》2005,(10):30-31
刺绣艺术家沈寿原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宦,1874年9月23日,她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书香门第。由于母亲与长姐精于刺绣,沈寿从小耳濡日染,爱上了刺绣这门艺术,却遭到父亲的反对,认为女红乃雕虫小技。  相似文献   

14.
我叫裘群珠,196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技艺独特、名扬海外的金银彩绣,一直是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工艺品。金银彩绣技艺历史悠久,与中国传统刺绣血脉相连。现在老人们还常常谈起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金银绣千手佛,至今还被奉作日本国宝的故事。彩绣发展到明清,宁波城内就出现了刺绣教坊、绣衣和绣庄等商铺。清代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传统刺绣开始分工操作,绘图设计与刺绣分开。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市和鄞县(现鄞州区)都成立有绣品合作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出生于常州青果巷.杨守玉(1895-1981),原名韫,字瘦玉,又字冰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刺绣艺术家.1903年杨守玉的母亲刘氏聘请了当时学识渊博的史聘三先生做家庭教师,在良师的谆谆教诲之下,杨守玉开始阅读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学修养基础.在课余期间,杨守玉深受其表姐的影响开始学做刺绣,并逐步掌握了一些传统的刺绣针法.由于她能画善绣,又有文学功底,更显得才气横溢,被时人誉为“才女”.  相似文献   

16.
旧时,长沙绣和浏阳夏布、君山茶被称作“湖南三宗宝”,那色彩鲜艳、风格豪放、“色簪花,迹灭针绒”的神奇技艺的确无愧于此地位。起源于民间刺绣的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清朝时,湘绣遍及湖南  相似文献   

17.
"金线银针绣乾坤,国色天香巾帼梦",这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对沈寿一生的誉评。的确,沈寿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刺绣艺术大师,一个多世纪以来,她和她的绣品一直蜚声海内外,对中国的刺绣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们对服装的穿着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的价值上,而开始体味服装给人带来的美学和精神文化的享受,而服装的流行是反映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阶段人们对服装美学的一种品位和精神文化的追求。本文通过对服装流行的定义、要素、周期、传播等各方面的解析,以期人们对天天发生在自己身边而又抽象、神秘的服装流行能有一个知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消费。  相似文献   

19.
苗琳 《大观周刊》2011,(37):125-125
在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中,刺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根丝线穿联几千年绵延不息,刺绣从日常手艺发展到艺术,因其精致华丽,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应对传统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应该对传统工艺进行重新的演化与融创。  相似文献   

20.
国家图书馆分馆普通古籍库中有一部佛经,因其特殊版本特征和制作方式,最近引起各方面重视.它的全部经文及书签文字,统由藏蓝色丝线刺绣而成,字迹严整,丝光夺目,具有动人的立体视觉感,1955年初的入藏记录为"明绣本".这部经折装<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本愿经>),共计十三品("品"是章节的意思,梵语音译为犍度),分上、中、下三卷三册,每卷一册,这种绣本经也有被称为绣字写经、刺绣写经,传世极少,目前在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