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生物组分检测、临床疾病诊断、过程控制与检测、环境监控与保护等许多领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纳米材料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配位不足、活性位点多等特性为生物传感器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其迅猛发展对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纳米材料在构建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药物在应对病毒感染及传染病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价值。最近十年,此类药物电化学检测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整个领域在检测对象相关成果、检测工具类型、检测方式和检测效果等四个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着眼于检测的实用性,预计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制备高效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强化多组分或复杂样品分析这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电极氧化作用下,二茂铁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有催化作用。考察了在不同电极电位下,鲁米诺-过氧化氢-二茂铁体系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了影响发光信号的各种因素,优化分析体系并探讨其检测机理,构建具有高分析性能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结果表明,羧基二茂铁浓度为1×10-8~1×10-4mol L-1时与电化学强度呈线性响应关系,检出限为2.4×10-9 mol L-1。  相似文献   

4.
麻黄碱类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自身特殊属性,其检测分析一直都是研究热点。最近15年,麻黄碱类药物电化学检测取得了一定进展,电位分析、分子印迹和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基于药物不同形态(药剂样品、生物样品和原料样品),围绕高效灵敏检测,预计今后应重点关注新型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分离技术+电化学检测”分析模式的强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抑制药具有药物与毒品的双重属性,相关检测研究一直都是热点。最近十年,电化学方法在该类药物的检验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诸多成果。研究领域呈现“阿片类镇痛药研究较多,纳米材料修饰电极、膜电极、分子印迹技术应用较广;苯二氮类、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受关注程度偏低,普通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使用偏少”的显著特点。针对复杂生物样品,围绕灵敏检测,预计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拓展纳米碳纤维电极的应用、构建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新型纳米分子印迹膜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子丝肽功能化石墨烯(SP-Gr)的制备、表征及在多巴胺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构建了综合实验体系。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丝肽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将SP-Gr纳米复合物修饰至玻碳电极表面构建多巴胺电化学传感器,采用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表征传感界面,优化了实验条件,并实现了多巴胺电化学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7.
生物电子技术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生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正在开发研制的生物传感器、生物计算机、生物芯片等使这门新兴学科初露锋芒,并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传感器─—人类感官的延伸用于发酵工业的生物传感器,是生物电子技术的最初杰作。以前的传感器都是以非生命物质作为传感材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过程进行检测,因而限制了传感器的许多功能。从20世纪60年代起,科学家们将生物大分子酶用于电化学传感器,创造出了新的分析装置─—酶电极,它兼备了酶法分析和电极法的优点,检…  相似文献   

8.
β_2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具有多重属性与用途的药物,如何对其有效检测一直都是研究热点。简述了最近十年纳米复合物电化学传感器在该类药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指出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兴奋剂滥用和农兽药残留等方面日益关注,未来相关研究将聚焦于拓展分子印迹膜的应用、发展高效免疫传感器、构建电化学发光检测体系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的意义,综述了DNA、血红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过氧化氢酶(HRP)催化和硼酸特异性识别,成功制备了一种多壁碳纳米管-HRP-聚氨基苯硼酸(MWCNTs-HRP-PABA)复合膜并用于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紫外-可见和红外光谱表明MWCNTs-HRPPABA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保持了HRP的生物活性.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M)表明,在HRP酶的催化下,聚氨基苯硼酸成功聚合.在0.1 M PBS溶液中,PABA具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表明了HRP酶的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化学.该生物传感器性能良好,过氧化氢的浓度在1.21 m M至20 M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73,检测下限为5.0 M(S/N=3).因此,这种基于HRP催化和硼酸特异性识别的方法为设计独特的生物传感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对近十年中枢性镇痛药(主要是可待因、曲马多、美沙酮、芬太尼等)纳米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进行评述,指出纳米材料在该类药物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广泛。总体来看,所使用的纳米材料类型多样,结构特征丰富,并通过诸多手段进行表征,极大推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相关电化学传感器大量用于人体尿样、血样等实际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提高检测灵敏度,今后应重点关注三维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新型纳米光电材料的开发及传感器的微型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分析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目前,文献报道的ECL分析都是使用外加的电源来实现ECL的激发,这就限制了ECL检测系统的微型化,及其在微全分析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我们曾经设计了微型自发原电池为鲁米诺体系及钙黄绿素的电化学发光提供激发电位,大大地简化了ECL的设备,在ECL系统的微型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狭义的生物检测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被检测物质的特有反应而鉴定被检物质的质量和功效的方法,其所用生物体主要是各种微生物和某些动物,检测的范围主要是生物效价测定和安全性的试验。广义的生物检测技术是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为核心,研发生物过程及其产品的理化及功能的分析检测手段和方法。《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是工科工艺类本科专业生物工程的三门核心专业课(工艺、设备、分析)之一。是在学习了公共基础课《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现代生物检测技术为核心,阐述和研发生物制造过程及产品的理化及功能的分析检测手段和方法。是基础与前沿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专业课,为生物工程本科学生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奠定专业检测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毛细管悬汞电极为检测电极,设计制作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分析了谷胱甘肽在Hg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确定了谷胱甘肽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的条件.谷光甘肽检测的线性浓度范围为1.0×10-7-8×10-5mol/L,检测限为1.5×10-8mol/L.  相似文献   

15.
针对钢铁电化学腐蚀课堂演示实验的一些问题与异常现象,文中从电极电势的角度理论分析了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竞争关系,并探究钢铁发生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体系pH临界条件,解释了演示析氢、吸氧腐蚀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双液原电池改进了钢铁电化学腐蚀发生装置,使析氢、吸氧腐蚀可以单独进行,避免演示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氟喹诺酮是抗感染用的一种常用抗生素。文章对生物体液和生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分析常用的色谱法、光化学法、电化学法等检测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以鲁米诺还原纳米银作为信号分子标记癌胚抗原(CEA),结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纳米金,固定癌胚抗原抗体于金电极上,成功建立了用于检测人血清中CEA含量的电化学发光(ECL)免疫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浓度为0.1-50ng· mL-1的线性范围内稳定监测人血清中CEA的含量,检测限为0.05ng·mL-1.将该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应用于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中进行CEA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2%,平均回收率为97.2-102.9%,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热力学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本文介绍了与一般化学体系不同的生物体系中几种特殊的化学键及其能量。诸如高能键、氢键、疏水键、电荷迁移键等,从热力学的观点讨论了这些特殊化学键在生物体系中能量代谢贮藏释放,DNA结构以及活性等生物反应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由我国著名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张祖训先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汪尔康先生合著的《电化学原理和方法》一书 ,在充分阐述传统电化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系统知识的同时 ,利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动态和成果。是一本好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教材 ,我们有幸将该书用于研究生教学。综观全书 ,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  一、电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描述系统从我国目前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学科特点以及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看 ,研究领域有基础理论、电分析方法、生物…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的基本性质,重点介绍了它们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