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萧红的作品里,既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个萎缩、自私的男性形象;既有对封建男权社会的猛烈批判,也有对国民性的深刻揭示.从而阐释了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2.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而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事实上.萧红打破文学陈规的创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使得萧红常常深陷在不被认同的苦恼中。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因而也就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桑农《世人对萧红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价值功能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萧红这位一生坎坷的女性,以新时代女性的视角,观察处在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乡土中国的男性们,对男性形象进行独特而深刻地书写。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身为丈夫的农民们,其二是身在小城镇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其三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萧红不仅仅停留在描写男性形象上,还更进一步展示整个中国社会。萧红用一颗热诚的爱国之心,对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展示,她继承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深入人灵魂深处,揭露国民劣根性,进行大胆讽刺。  相似文献   

5.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它对萧红作品主题、风格构成的意义与价值。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不但体现了作者心中那种被社会抛弃之孤独荒凉感,而且用对毒太阳的诅咒来体现她对暴力的男权社会统治的愤慨,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象征了男性权力的统治。而作品中朝气蓬勃的太阳则暗含了萧红对光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太阳意象成了她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的描述,又形成了一种悲凉、忧郁、甚至有些冷峻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她的作品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独树一帜的,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女性,萧红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性的那份经验,这一性别角色几乎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和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的绝大部分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角,其创作中流露出自觉的女权意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权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在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中,充斥着作者对女人的理解和怜悯。在这个悲剧的"生死场"上,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些女人在这个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女性学角度理解和阐释小说中众多的女性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女性作为他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她塑造了"丑陋"的男人众生相,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解构颠覆了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男性形象,以此警醒男权文化偏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男性的性格与生活也严重扭曲。  相似文献   

9.
萧红作为一位以个体生命体验创作的天才作家,她的自叙体散文对于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以及个人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试以萧红的自叙体散文为研究对象,尤以《商市街》为主要分析文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萧红对"乞妇"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探索萧红对"乞妇"身份的接受历程,对女性"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的放弃,以实现对男权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对男性主流文学的疏离。  相似文献   

10.
霍小玉是按照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出身、容貌、品性、言行无不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但霍小玉形象在被男性作家"理想化"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空洞化",作者蒋防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在有意无意间漠视霍小玉的自主意识和生命意志,把其塑造成为甘愿为男性牺牲一切的爱情奴隶。霍小玉形象表面的理想性与深层的空洞性一体两面,或许均源于男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无知和想象。  相似文献   

11.
在《可以吃的女人》中,主人公玛丽安生活在一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却抵制男权社会强压在她身上的一切。她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时刻觉得被这个男性世界所吞噬的焦虑感,和到最后勇敢地对面对这个男权社会的反抗精神让她成了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人。从女性主义的基点出发,分析了玛丽安的边缘人形象,呼吁和谐的两性观念,并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平衡男性与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苔丝的反叛性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深入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她传统的一面,并进而指出男性作者哈代在苔丝形象塑造上未能超脱男性视角和男权思想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梅娘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紧紧围绕女性主题展开,在此过程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形态各异的男性形象,即父亲、丈夫、情人和包括婴孩、侏儒、好色成癖的男性等在内的四大系列六种类型。借助这些男性形象,梅娘巧妙地完成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与批判,实现了对女性主题全面而独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理论普遍认为,男权社会把女性"女性化"为被动、内向的客体和他者,同时赋予男性主动、外向的主体优势。但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是,违背人性的"男性化"的过程也使男性受到损害。曼斯菲尔德关于女性的一些短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沦为他者和客体的过程,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也反映了男性在男权社会的隐痛。  相似文献   

16.
逃逸是萧红对现实世界所做出的一种叛逆姿态,也是她躲避苦难的程式.为了反抗父权的钳制,她离家出走;为了逃脱男权的樊篱,她选择离异;为了逸出主流创作话语的制约,她主动将自己放逐到边缘.萧红通过富有女性特征的书写,言说独特的生命感悟,并以此来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18.
苔丝的反叛性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深入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她传统的一面,并进而指出男性作者哈代在苔丝形象塑造上未能超脱男性视角和男权思想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0-73
"出走意识"是萧红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精神基因,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容选择和审美风格形成影响深远。萧红以"出走意识"为基点,融合其一生漂泊的悲怆、苦难与辛酸经历,在作品中热切关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不堪忍受与希望写进作品,通过描画愚昧麻木、软弱忍耐的女性形象,以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倾诉女性的悲哀。"出走意识"还呈现为萧红作品的漂泊感、抒情风格和语言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位经历坎坷而又颇具艺术个性的短命女作家,她在作品中书写最多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这些女性大多身体丑怪,萧红用"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描绘了这群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男权专制社会压迫下,最底层劳动妇女因为强奸、怀孕、生产而支离破碎的身体,萧红之所以拒绝如传统般想象书写女人美丽性感的躯体,与她叛逆悲情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