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孙兴维 《青年记者》2012,(10):27-29
“走进边防,就是走进崇高”.作为一名边防记者,我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自从当了解放军报驻新疆站记者以来,我走遍了新疆6700公里的过防线,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到边防一线采访,先后到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高原、昆仑山神仙湾等地采访,先后参与了甘肃陇南5·12大地震、西北四省奥运火炬传递、建国60周年边疆口岸行、乌鲁木齐“7·5”事件、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2.
凡到过新疆的人,大多要品尝一下哈密瓜的滋味,而对于没有到过新疆的人,大多愿意阅读一些富有新疆特色的新闻作品。我虽是一名机关参谋,但却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反映新疆边防题材的新闻作品,并荣获过新疆和全国性的好新闻奖励。原《战胜报》社的一位领导在一次新闻会议上曾一连列举我十几篇别具边防特色的新闻标题。一位与我素昧平生的新闻干事告诉我,他们单位举办报道骨干培训班专门找来我的作品当范文。我在新闻写作中最深刻的体会是:只要牢牢把握边防特点,就能写出别具风韵的新闻作品。一、把握特点,独辟蹊径。我没有当过专职的报道员和新闻干事,是火热的边防军营生活,使我走上了业余新闻写作的路子。刚开始,也同许多初学者一  相似文献   

3.
有时候,一则报道已经过去好多年,但回想起来仍让人热泪盈眶。这就是军事记者——一个让人容易激动的职业。每次路过边海防线的烈士陵园,我都给牺牲的战友鞠个躬、点支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因为她经过许多战火检验。我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  相似文献   

4.
一转眼,我在新疆西北边防已走过了21个春秋。我的军旅注定与高原边防、与戍边将士结缘,与极寒、缺氧、紫外线这些名词紧紧相连。我所在的南疆军区是全军自然环境最恶劣、守防条件最艰苦、担负任务最繁重的单位,部队驻守着分跨新疆、西藏2个自治区、5个地州的9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周边与7个国家接壤,卫戍数千公里边防线。  相似文献   

5.
葛传宝 《军事记者》2006,(10):41-42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长江接触过冀惠彦的人,都说这个人很有“高度”。仔细一品味,就觉得这个“高”字饱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他个儿长得高,1.84米的身高;另一层意思是说他在行内知名度高。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他用心血和汗水趟过新闻之路,以一名军事记者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历史瞬间。1993年,他带领摄制组进行边海防纪行采访。从祖国最东部的乌苏镇“东方第一哨”,到新疆边陲斯姆哈纳“西陲第一哨”;从南沙华阳礁,到漠河“北极村”,以及陆…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清丰县大屯集东南隅,有一座抗日烈士陵园,650名抗日烈士,各有卧碑一方.其中有一块高224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的烈士碑,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冀鲁豫日报》记者柳朝琦的墓碑.碑文清晰醒目,背面记载着柳朝琦的生平事迹,党组织把他树为记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西藏那曲地区北部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交界的地方,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人们称这里为万水之源”.一九八二年四五月间,我和西藏日报的一名青年记者一起,曾到位于江河源的安多县多玛草原采访,历时四十多天,行程千余公里,所见所闻,颇为新奇. 风雪唐古拉四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藏北重镇那曲乘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向多玛草原前进.过了安多不久,车速渐渐变慢了.我以为车子出了故障,忙提醒司机检修一下.司机笑着说:“现在汽车正在向唐古拉山行驶,海  相似文献   

8.
简讯     
△新年前夕,新疆军区宣传处首次举办了一期民兵新闻骨干培训班。参加这次学习的60余名学员来自新疆各基层人武部和边防、偏远地区的民兵单位。《人民日报》驻疆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以及新疆新闻界记者为学员授课。山东昌潍师专大学生记者协会成立一年来取得可喜成绩。协会主办的《学生通讯》,开设了“同学呼声”,“我向校长进一言”等十几个栏目。《学生通讯》已出25期,发行2万多份,同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信息网络。已被各级新闻单位采  相似文献   

9.
西藏,在大多数内地读者的心目中,是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而我这个已在高原上跋陟万里的人,却仍觉得脚下这片土地是如此富于神奇色彩。在这里,我结识过亲眼见过“飞碟”光临头项的边防军人和目睹“湖怪”浮现水面的地质队员,他们讲述的这些鲜为外界所知的自然之谜,使我不胜惊诧。而最令人困惑,也最引人好奇的,还是那在雪域林莽中直立行走,行踪怪异的“野人”的传闻。作为一名记者,在西藏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曾进入藏东原始森林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也曾取道帕里雪原,翻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藏南边境采访。我在藏族群众中间,听到过有关“野人”的传说。当然,记者只相信事实,对那种道听途说,我都一笑了之。可是想不到,我却真正碰到了确有亲身经历的人,听他们讲述那些离奇境遇,我真有点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84年4月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记者的。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十几年来,我从一个部队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事记者,自感走过的是一条欢乐与痛苦结伴、艰险与机遇同行的难忘之路。我13年间一直工作在西北、西南较为艰苦的边疆和边防线上。我军驻守西藏、云南7000公里边防线上的连以下边防点,我基本上跑遍了。14年来,我到师以下部队采访的时间,每年平均在6个月以上。从业13年来,我每年都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刊稿数量和质量指标。1993年以来,连续4年刊稿数量在军报记者部排位第一。13年间,我参与和组织完成了大小…  相似文献   

11.
除南极、北极外,西藏高原雪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是一块诱人、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倾慕而想往。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工作在“世界第三极”上的记者们的艰辛,这也是我随中国记协采访团这次赴藏采访的经历和见闻。乡干部不知记者是千啥的西藏是一个相比之下新闻媒介最不受重视的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慢,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使得信息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记者,往往被藏胞不理解甚至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藏,经常闹出有关“记者”的不该有的笑话来。 4月18日,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乘车去“西藏江南”——亚东,途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出版参考》2009,(10):26-27
刚刚组建的志愿军“雏鹰”,与二战劲旅美国“秃鹫”较量,却能战而胜之,诀窍何在?旅顺苏军烈士陵园中,为何耸立着巨大的苏联飞行员烈士墓碑方阵?新发现的史实揭开了尘封半个世纪的苏联空军参加抗美援朝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987年4月8日是我有生以来难忘的一天——我的处女作《“雷锋小姐”》在《战士报》上发表了。连队为此给我嘉奖一次。也就是“雷锋小姐”使我从此走上了搞新闻报道这条苦中有乐的道路。那是去年3月,我因病住进了广西边防某部医院。住院期间,我采写了一篇题为《“雷锋小姐”》的小通讯。写的是这个医院陈冬岑等4位护士,无论是在广州军区护校学习期间还是在南宁实习期间或是后来到广西边防工作,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街上、  相似文献   

14.
“田流走了”。3月17日上午,李翼(原人民日报老记者)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怕我听不清,又重复了一遍“田流走了”。 对于田流逝世,我很难过,想和李翼一块到他家看看,有什么后事帮助办办。李翼说:不要去了,他什么都不要。我说,什么都不要,这太简单了。人死事大,总该开个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一下吧!李翼说,田流不要什么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之类,连骨灰也不留。这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田流在人民日报记者部负责工作时,我们曾议论过后事。当时田流说,我什么都不要,少麻烦。如今,他果然这样做了。 田流在新闻事业上,做出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雪山、哨卡、军人,吸引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邹陈东踏进高原,成为我军第一个志愿分配到西藏工作的新闻科班毕业生。世界屋脊、地球之巅、边关军魂,吸引着他再次奔赴边关,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溶入高原,成为新华社两度赴藏工作的军事记者。不知道“霓虹闪闪我看不到你,你在遥远的边关戴月披星”这句歌词用在他的身上合不合适,但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笔下展示的边防军人用赤诚铺就的巍峨边关和边防军人家庭的立体奉献,知道他时刻在追逐着雪域边关的精彩。一边四季如春一边六月飞雪“我选择到雪域边关”“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社联合组织了“世纪初年走边关”大型采访活动,毛剑锋被上级派往担任中央电视台南路摄制组记者。6月3日,在赴西藏萨嘎边防采访途中,他不幸以身殉职,献出了年仅28岁的宝贵生命。今年3月23日傍晚,正在广西涠洲岛采访的毛剑峰,突然接到上级命他到中央电视台“世纪初年走边关”南路摄制组报到的通知。这消息令毛剑锋不禁欣喜万分。世界屋脊的旖旎风光,风雪高原的神奇景象使他心驰神往,用手中镜头尽情地反映边防官兵爱国戍边的牺牲奉献精神成为他最热切的渴…  相似文献   

17.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防线4000公里,时间不多,我们只选择了中段比较容易去的两个团。就是这两个团,一些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别说是人民日报记者,就是地方小报记者,他们也从没接待过。外面来人对多数连队是极稀罕的事。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有个骑马的牧民路过,大伙儿都抻长了脖子看,希望他能拐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反思     
今年4月下旬到6月中旬,我和王东、舒瑜、费伟伟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此行路程长,接触社会面广。当记者的习惯于研究别人,其实,也应该养成研究研究自己的习惯。这里,写下此行的反思几点,就是为了研究记者自己。反思之一:下去了不等于深入了。这次,我们到了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县。如果只满足于“三线”(航线、铁路线、公路线)采访,那与住在都市里采访没有多大差别。我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曾千里单骑走访过新疆北疆的玛纳斯河沿岸(见《新闻记者》1993.2.),在我的记者生涯中不仅留下了第一本14万字的《古玛河纪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也使我更坚定了当一个“人民的记者”的决心,从那以后,我一直想走走河西走廊,那里有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原红军西路军的老战士,他们的过去与今天,都是后人不应忘却的历史。去年金秋,我自费登上了东去的列车,从新疆的哈密出发,开始了一次难忘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